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2-06 11:12 來源:金模網
在過去的2014年,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機器人發展也迎來了一次高潮。全國各地機器人產業基地或園區如“雨后春筍”,平均每周新生兩個機器人公司,“機器換人”的口號此起彼伏,中國發展機器人的熱情被充分點燃了起來。但無論眼前還是長遠,中國的產業發展都需要強力的機器人技術支撐。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增長,而機器人相關人才卻不能持續跟進,造成了專業人才的用工荒,而這種情況直接制約著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機器人專業人才缺口大 高端人才年薪50萬
機器人和自動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于機器人和自動化有些工作量減少了,但研究強調它們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工業機器人生產線的日常維護、修理等方面都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來進行處理,這就無形中帶動了一大批與機器人相關的就業途徑,產生的新崗位也是非常之多的。
據不完全統計,一臺機器人需要3到5名相關的操作維護和集成應用人才。現在的狀況是,機器人市場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增,而相應的人才儲備數量和質量卻捉襟見肘。
目前一個機器人高端集成應用的技術人才,年薪高達50萬元,而操作機器人的技術人員,一年來工資已漲了一倍,與機器人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將隨著機器人產業的雄起而迎來新的事業起點。
機器人始終需要人來操作、維護、保養。人和機器的關系屬于一種控制鏈的關系,因此只有將人與機器進行協同合作才能達到人機合一的效果,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機器人產業的壯大又為機器人服務人才制造了新的市場機會。人不可能完全被機器人代替,眼下很多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工人的招募和管理問題,目前普通企業中最缺的就是具備先進機器操作、維修的技術工人。
關于機器人的服務,不少機器人生產企業也提供相應的售后服務,但服務費用高昂,甚至人工需要按小時計算。有業內人士稱,浙江一家紡織企業引進了德國的先進設備后,企業員工對這些設備技術的操控和運用并不熟悉,只能邀請德國技術專家來進行技術指導,以便讓員工學會如何使用和維護設備,為此企業僅咨詢費就支付了11萬歐元。
事實上,機器人技工的層次分別早已在部分應用技術較為成熟的企業內部形成。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南海一汽大眾工廠已對與機器人“打交道”的工人分為兩類:普通操作工和機電技工,前者需經過至少2年以上的實操和理論的積累,才有機會晉升到后者的崗位。而后者如能習得一身嫻熟的機器人維修本領的話,則可以整個自動化行業里獨步江湖,成為中小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機器人人才培養難度大
采用機器人的生產線或將形成“技術人員+普通作業員”的標配,而且未來企業對懂機器人技術的人才需求將越來越大。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機器人本身的自動化程度就很高,只要事先輸好程序就能正常運作。如果單從操作一般的機器人而言,初中學歷即能勝任。由于工作上手快、門檻不高,這類崗位的工資不容樂觀。
而另一類需求較大的員工,則將扮演機器人技師乃至工程師角色。在每一臺工業機器人高效運轉的背后,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中樞把控。機器人作為高端精密制造行業,其后續保養、調試安裝所要求的精度比較高,小至一個減速器里面的一個軸承、一個關節臂間隙的調整,未經專業培訓的人很難掌握其中的技術訣竅。
機器人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且應用很難從一個行業直接地推廣到另一個行業。最近富士康試圖把機器人汽車行業的經驗移用到3C行業,使其“百萬機器人”計劃受挫,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汽車行業的機器人精度低、位置控制相對簡單,而3C機器人,相比精度和位置控制等技術難度更高。
機器人應用需要機器人專業知識、一般學科知識與特定領域知識的深度融合,對于教與學的人才之綜合素質要求較高。
企業應用機器人,需要把工業機器人本體、機器人控制軟件、機器人應用軟件、機器人周邊設備結合起來成為系統,才能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當中,更遑論,不同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的集成和應用模式也不相同。因此合格的應用人才不但要有理論的支撐,也需要有實踐的經驗。
當務之急,是大量培養掌握機器人系統知識并能與專門領域要求相結合的應用工程人才,幫助用戶坐實機器人的應用,以此開拓機器人市場。顯然,現在的教學方式離此要求還有相當距離。
重慶投資近1.2億設機器人培訓中心
重慶市在兩江新區設立的機器人培訓及應用中心采取開放式平臺學院的方式,與相關機器人制造商合作進行培訓。中心建成后每年可培訓5000人,重慶市政府表示,重慶機器人產業將有5萬至7萬工人缺口。
中國西部工業重鎮重慶市著手解決重慶工業機器人產業應用人才嚴重稀缺問題,在兩江新區投資5億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億1900萬新元)設立重慶兩江機器人培訓及應用中心。
重慶兩江新區、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和重慶國揚控股公司昨天在兩江新區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該培訓中心采取開放式平臺學院的方式,與相關機器人制造商合作進行培訓。中心建成后每年可培訓5000人。
而重慶市政府在《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2020年,重慶機器人產業銷售將達到1000億元,按照人均150萬至200萬元銷售額核算,重慶機器人產業將有5萬至7萬工人缺口。在中國全國范圍內,這一缺口在未來七年將達到200萬人。
機器人產業各個層次的應用技能型人員奇缺,操作、調試、檢測、維護、服務應用性崗位都招聘不到員工,應用企業、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售后服務等領域都缺人。
機器人應用人才稀缺也抬高了這個行業的薪資。據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介紹,普通的機器人售后技術人員月薪可達1萬元,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人員年薪二三十萬元也不少見,去年甚至有一家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開出50萬元年薪挖角。
華中數控投200萬編寫機器人教材
“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就在中國,而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十分匱乏。”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組織3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預計投入200萬元編寫工業機器人教材,此舉填補該領域在國內的兩項空白。
該公司副總裁熊清平說,目前國內的機器人教材大多涉及國外數控機器人,對于國內所生產的數控機器人的操作和應用幾乎無所適從,形成了“企業招聘難,學生就業難”的尷尬。為破除這種現狀,公司拿錢出來編寫13套專業教材,預計今年9月份完成。
河南一機械公司負責人劉翀說,一臺價值25萬元的機器人1年多就可收回成本,市場前景巨大。由于國內的機器人種類多卻不通用,大量的技術型人才難招。該教材一旦面世,將填補國內工業機器人專業教材體系和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空白。
在當代,人才就是生產力,尤其是對機器人這樣的一個高端行業而言,沒有持續的人才供應,中國即便是趕上了這次的發展大潮,也很難在其中有所突破。現在通過有效合適的人才培養,廉價腦力將加速機器人發展,培育新的高質、高效、高薪的機器人自動化就業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