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2-02 17:07 來源:理財周刊
曾幾何時,滿世界的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是何等的榮耀,可如今卻兵敗如山倒,前后也不過十來年。“中國制造”怎么啦?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是,2014 年GDP 增速7.4%,已經創下24 年新低。沒想到所公布的“中國制造”數據更慘,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僅增長3.3%,實現主營活動利潤更只增長1.6%,而12 月工業利潤降幅居然達到創紀錄的8%,這是統計局自公布這一數據以來從未有過的!
規模以上工業即“中國制造”,在推動GDP 的三駕馬車中,它至少占了兩駕。一駕是外貿,眾所周知,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出口的主要就是工業品。這幾年外貿每況愈下,去年10%的進出口增長指標只完成2.3%,這駕馬車早已連自行車都不如了。另一駕是投資。雖說在全年50 萬億元投資中,第二產業為21 萬億元,第三產業為28 萬億元,三產已經超過二產,但三產中若去掉9.5 萬億元的房地產投資,我們投下去的錢大部分還是放在了制造業上,而投資的這匹馬也越來越瘦。其實,“中國制造”同第三駕馬車即消費也有關系。毫無疑問,中國人生產出來的工業品大部分還是要由我們自己來消費的。簡言之,GDP 增速為什么創下24 年新低,主因就是“中國制造”在拖后腿。
曾幾何時,滿世界的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是何等的榮耀,可如今卻兵敗如山倒,前后也不過十來年。“中國制造”怎么啦?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投資過度,產能嚴重過剩,以致產出越來越低。比較下面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3%,主營收入增長7%,成本增長7.5%,應收賬款增長10%,產成品存貨增長12.6%——產品不是賣不掉(存貨),就是賣出去錢收不回來(應收賬款),“中國制造”怎么會有競爭力?而成本比收入和利潤增得快,既有工資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更有財務成本大增的因素。據財政部數據,去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成本上升4.5%,而財務費用上升19.2%,其中央企的財務費用增長更達23.5%,利潤全被銀行吃掉了。想想看,中國以占世界經濟總量12%的比重,投資居然占到全球的26%,這樣的投資拉動怎么能持久,又能帶來多大效益?據高盛中國部副主席哈繼銘測算,2007、2008 年那時候,1 元錢的投資可以帶來0.35 元左右的GDP 增長,之后逐年下降,現在連0.16 元都沒有了。
第二,國企不改革不得了。按所有制劃分,表現最差的是國企。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006.7 億元,比上年下降5.7%,而外資和私企分別增長9.5%和4.9%。為什么同是制造業,國企利潤總是墊底?這里既有行業的原因,例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46.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13.7%)、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下降79.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2.7%)等,大部分是國企,它們占有資源,可恰逢大宗商品價格一降再降,自然是雪上加霜。但更有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國企以100多萬億元總資產(包括央企和地方國企),只拿到1.4 萬億多元利潤,這樣的國企高管拿著上百萬元年薪,不知有沒有盡心盡力經營?上文提到,國企特別是央企,財務費用為什么畸高?還不是銀行有意無意地大把大把向國企撒錢,而那些大央企則盲目搞并購,攤子越鋪越大,杠桿越做越高。
從2000 年入世,“中國制造”譽滿全球,到如今幾乎無利可圖,清楚地表明,中國正在和必須告別世界工廠,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中國制造”真的走到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