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1-06 15:31 來源:中國科學報
中國制造業的長期發展需要本土高端軟件的支撐。從信息安全的角度而言,尤其是涉及國防工業的制造領域,必須采用國產軟件。
“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在2015年發布的消息一直很盛行,這一被看作“緊跟德國工業4.0”發展規劃的政策,在制造業走向信息化的路上被寄予重托。
而談到制造業信息化、“中國智造”等話題,就離不開制造業核心軟件的發展。近一年來,中國制造企業與各類高端軟件企業合作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如三一集團與SAP聯姻進行企業信息化升級,各類制造企業在歐特克的“大師匯”上分享工業高端軟件如何才能助力制造業發展等。
制造業發展的焦點從硬件競爭到向軟件競爭已是“智造”浪潮下的不爭事實。
國外軟件商緊跟中國制造業
制造業信息化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理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金達仁向《中國科學報》記者闡述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態勢:以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為代表,以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深度融合發展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給中國制造業帶來新的挑戰和壓力。
在這一挑戰與壓力下,中國制造企業紛紛快速響應。
如以三一、徐工等為代表的機械制造企業,順勢推出了打造智能工廠、智能供應鏈的戰略牌,高鐵、飛機等裝備制造領域也瞄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再到實在普通不過的生活產品的制造,如服裝制造,也瞄準了智能管理,欲實現自主下單、定制化制造。
比中國制造業響應速度更快的,是國外大牌軟件企業。這些在制造業“智造”浪潮下反應極其迅速的軟件企業,看到了軟件助力制造業發展的機遇。
SAS是全球知名的商業智能和分析軟件與服務提供商。據記者了解,這個以智能分析見長的企業迅速抓住了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機遇,早早布局,與中國汽車企業、銀行等展開了密切合作。
歐特克公司亞太地區及新興市場高級副總裁魏柏德更是直言:“中國現在的制造業,一方面關注設計,一方面關注制造,城市制造業市場的制造流程也出現巨大變化,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機會。”
本土核心軟件發展緩慢
而與國外大牌軟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我國制造業核心軟件歷經二三十年的研發,依然發展緩慢。
其中的CAD、CAE、PLM、MES、MRO和工控軟件仍處于從小到大發展階段的中低端,ERP軟件雖邁入從大到強發展階段的低端,但2013年,我國ERP軟件整體銷售收入僅約為德國SAP軟件全球銷售收入的8%。
金達仁分析:“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核心軟件雖在不斷上升發展,但仍明顯處于全球軟件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更為嚴重的是,眾多國外軟件巨頭在占據我國高端市場的同時向中端市場全面進軍,搶奪我國軟件行業的傳統市場。
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軟件咨詢事業部副總經理姚珊珊進一步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了制造業本土軟件的嚴峻形勢:“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可以表明制造業高端軟件領域哪些是由外國廠商把控,但是可以見到的是大型制造業企業絕大部分都選擇與國外企業合作。有些高精尖設備的制造,即使想用國產軟件,也不敢用,因為軟件穩定度、精確度都不夠。甚至在最薄弱的CAE領域,我國根本沒有像樣的軟件拿得出手。”
但是,中國制造業的長期發展需要本土高端軟件的支撐。在采訪中,多位專家均表示,從信息安全的角度而言,尤其是涉及國防工業的制造領域,必須采用國產軟件。
而在普通產品制造領域,尤其是在技術門檻不高的領域,姚珊珊認為,國產軟件還使得上力。
據專家分析,在一些剛剛走向信息化轉型的制造企業中,有些暫時不適應國外制造軟件的思路,有些不需要花大價錢來使用企業目前用不上的功能,這就成了本土核心軟件企業的優勢。
長線發展須系統改造
但是,這只是在中國制造業初級信息化階段可能可以借助的“拐杖”,制造業核心軟件要想有長線發展的勁頭,還需要進行“系統改造”。
欲使制造業核心軟件得以持續、快速發展,最關鍵的是弄清核心軟件業的“里子”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金達仁明確指出影響制造業核心軟件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一是國內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理念、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和管理方法不具有先進性和完整性,難以為軟件的研發與創新提供必要的原型基礎;二是軟件公司的研發體系難以支撐軟件研發水平的有效提升,重硬(軟件等關鍵技術)研發、輕軟(理念、模式、方法)研發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三是國內多數軟件公司規模小,缺乏商業模式和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
據了解,即將發布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以及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數字化企業和數字化車間建設規劃,有望創新驅動我國制造業朝著全球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邁進,同時,也將為我國制造業核心軟件的研發提供先進的戰略—模式—流程—方法—技術,促使軟件公司建立更為先進、完整的軟件總體架構、業務/軟件功能架構和知識庫,進而全面提升軟件研發水平和軟件市場競爭力。
但是,光靠政策驅動業界的發展思路轉型還不夠。
姚珊珊表示,在這種“系統工程”下,我國已經落后了國外很多步,除了依靠政策支持,從學校軟件設計專業的教育到企業軟件使用的培訓,都要下一番功夫。
金達仁則認為,最重要的是軟件企業自身不斷地創新思維。
“軟件公司作為核心軟件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應圍繞做大做強的戰略目標,把握時機,盡快制定包括研發理念、研發模式、研發技術、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研發管理、市場營銷和品牌提升等一系列業務優化重組在內的戰略支撐體系,并切實落到實處,實現預期目標。”金達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