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10-24 17:04 來源:中國水運報
日前,首屆以大數據和智能船舶發展為主題的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行,記者從論壇上獲悉,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服務化——智能船鮮明的“工業4.0”色彩正在重新“涂裝”船舶工業。相關專家表示,船舶制造業是國際化最充分的行業,“工業4.0”是我國船舶產業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千載難逢的機會。
轉型呼喚“會思考的船”
近年來,造船業遭遇發展瓶頸。作為第一造船大國,卻面臨井噴式增長后的發展瓶頸。傳統市場趨于飽和、中低端市場技術差異小、產能過剩;成本高,附加值低、產品競爭力較弱,以價格換數量;訂單類型繁多、批量多批次、難以進行大規模技術革新和經驗積累,成本和質量難控。
同樣是重資產型的航運企業,也面臨運營成本難以控制、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人員和設備來源繁雜、管理成本高、安全和經濟性難以保障等問題,深陷虧損泥潭。
船企和航運企業的焦慮是中國工業呼喚新思維的一個縮影。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院長、海洋裝備信息智能管理與應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張宏軍說,現在已經到了大數據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的時候。過去船舶制造,把船交了之后買賣關系就結束了,但要真正創造新的價值,船就必須變成“會思考”的智能船舶。
“會思考的智能船”是什么樣的?據介紹,它能隨時監控船員操作,持續評估零件狀態。張宏軍說,大部分船舶事故來自誤操作,智能船有望將事故率降低70%;假使能預知零件故障,就能提前訂好備件,送往船即將停靠的碼頭,這可將船舶可用時間增加10%。除了“自省”,智能船還會“學習”。整個項目將在岸上建立數據中心,把天氣、油價、運價等動態信息導入經濟模型;遠程獲取這些知識后,智能船就能選擇最合理的航速、航線。
生產關系重構產生新價值
中央“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智能制造的領軍人物李杰認為,智能船第一次有機會打通船舶業的整條產業鏈——研發、制造、運營,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
“以前許多問題過去只能憑感覺,‘該買幾條船’這類事關百億元級的投資也只好把握個大趨勢。大數據也許能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中遠集團戰略發展部負責人高勇軍說。
大數據最主要的來源是船,最好的解讀者是船廠和航運公司,但過去一旦交船,雙方就不再有什么往來。有了智能船的“粘合”,船廠、航運公司將圍繞數據開展合作,對接造船和駕船的特長。高勇軍認為,這是“工業4.0”時代的共生關系。
“工業4.0”是德國政府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十大未來項目之一,作為一個風靡全球的概念,其特征是以大數據為基礎、以預測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使用,目的是大幅度提高產品生產、產業鏈運行的質量和效率,推動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
“工業4.0”在船舶上的實現是定制與規?;慕Y合,也是當前與未來的結合,創造新需求的過程中實現新的價值。
“在由自動化向智能化提升過程中,新的價值就出來了,這樣一種價值頂端,無論是對船舶服務,船舶配套,以及船舶行業下游企業都是一種帶動。”張宏軍評價說。
這些新的價值第一是市場反應能力可以大大增強。以航運企業為例,市場反應可以匹配出最合適的船舶以及最合適的航路,適應最合適的運輸要求。制造企業可以最合適的船舶滿足需求,最合適的補給需求,依據市場的敏捷反應,改進船舶設計。
新價值還會帶來運營成本的降低。沒有全球服務的網絡,船隊走不出國門。而如果在全球布設很多服務網絡,成本又很高。但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船上系統進行自動化,實現互聯之后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船隊的運營,油料備品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聯系在一起。
謀劃船舶“智”造“路線圖”
中船、中遠等都認為現在到了發展“工業4.0”的時候,大家已有共識:大數據已經可以帶來利潤;反過來,如果對產業趨勢“看不見、瞧不起、看不懂”,將來就會“來不及、活不了”。 但是,如何實現船舶工業4.0呢?
“船舶工業4.0不是數據的堆積和處理,也不是傳統思維的固步自封,更不是買賣獨立的固有盈利模式,而是新的工業變革,這需要我們有新觀念,新模式,新價值的創造。”張宏軍認為,船舶工業4.0的核心技術是網絡和實體融合,是岸海一體智能信息服務體系,它需要建立起更全面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從船舶設計一直到退役。
談到具體建設過程,他認為要分三步走。第一是先船后岸,從高端船舶做起。第二是先智能系統后智能船舶。這個系統是買不來的,需要自己去建。第三就是以智能服務中心建設帶動全產業鏈智能體系,這里面涉及船舶的設計、生產、制造、使用、維護、售后、物流各個環節,需要盡快打通。(記者 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