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9-23 17:14 來源:英才
從2004—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3倍,年平均增幅15%。相反,工業機器人的成本近10年來卻下降了約50%。
美國谷歌公司再度出手投資小型科技公司,這次的投資對象是一家去年剛成立、尚未推出任何產品的硅谷機器人公司Savioke。
在去年12月,谷歌剛買下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而在買下波士頓動力之前的6個月里,谷歌已經在全球連續吞并了7家機器人公司,他們能夠制造出最好的機械臂、機械手、運動系統和圖像處理器等等。
谷歌為何進入機器人領域? 也許我們能從亞馬遜公司的動作得到答案。
亞馬遜于2012年3月以7.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Kiva,一年后,亞馬遜開始在倉庫中部署來自Kiva的機器人。據統計,這些機器人每年能幫助亞馬遜節約最多9.16億美元。
國內的浙江省近期同樣推出一個大膽的計劃: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前的3年內完成“機器換人”的技術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億元。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紛紛登場,現在是否超前?中國工人又該怎么辦?
十萬億市場即將開啟
郭臺銘曾表示,2012年富士康將“雇用”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的工作,提高公司的生產效率。今年4月,郭臺銘聲稱:“我們許多工廠已經實現了關燈生產,不需要人員,完全靠機器人和機械手。”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購買了36560臺工業機器人,購買量首次超過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排名世界第一,比原來的預測提前了兩年。
這背后是中國急速上升的人工成本,以及機器人價格的快速下降。過去幾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見頂,“用工荒”開始頻現,尤其是大批80后、90后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去做那些“辛苦、骯臟、危險”的工作。
有關數據顯示,從2004—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3倍,年平均增幅15%。相反,工業機器人的成本近10年來卻下降了約50%。機器人成了中國制造業的拯救者。
“工業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在汽車、3C行業(電腦、通訊和消費性電子)等,其中汽車及零部件業占工業機器人使用量約一半,電子業約占三分之一。” 國信證券機械軍工首席分析師朱海濤向《英才》記者介紹,這些機器人主要用來做更加復雜精密的產品,或者是在危險、極限、枯燥環境中工作。
用工業機器人替換人工,這已是國內制造業的大勢所趨。但是在成本收益的仔細考量下,大多數企業在“上不上機器人”的臨界點糾結。
“機器人總動員”在中國是否有些超前?
對此疑問,沈陽新松機器人能源部總經理李慶杰告訴《英才》記者,現在發展機器人并不超前。“‘八五’計劃的時候,一批公司做機器人,但多數都退出了,那時確實是超前。而現在,全球都在做機器人,國內看,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另外還有勞動環境、技術升級等問題。”
在匯川技術公司董秘宋君恩看來,企業采用機器人主要還是被動之舉,“隨著人工成本和管理難度的增加,和對生產工藝、生產效率要求的提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機器人。”
或許機器換人的大幕已經拉開,但多數行業的臨界點到來卻是一個逐漸波及的過程。據國信證券機械軍工研究組的預測,2016年國內將可能達到規模化機器人替換人工的臨界點。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韓國制造業的機器人密度為396臺/萬人,日本為339臺/萬人,中國僅為23臺/萬人,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8臺的一半。
“目前中國制造業年產值接近2萬億美元、但生產方式仍以人工為主,如果中國企業能以20%產值投入到自動化改造,這個需求就會導致10萬億級別的市場潛力。”朱海濤說。
國產機器人突圍
巨大的市場預期吸引了國外主流機器人廠商加緊對中國市場進行布局。德國庫卡與瑞士ABB、安川電機和日本發那科等機器人四大巨頭,近幾年紛紛搶灘中國,投資建設亞太級生產基地,ABB甚至把全球機器人事業總部以及兩大生產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
事實上,當前國內機器人市場一直被國外巨頭把持,跨國企業占據了中國機器人市場90%的份額,其中發那科、安川、庫卡、ABB四家公司占據約65%的市場份額。
以新松機器人、匯川技術、廣州數控等為代表的國內機器人企業雖然發展勢頭強勁,但是與跨國巨頭的差距仍然較大。最大問題是伺服電機、減速器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無法自產,或者性價比不高。
中國企業仍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以德國西門子為例,西門子本身并不制造機器人,而是對機器人的開發提供編程軟件和控制器等技術支持,也就是為機器人提供“大腦”。據西門子工業軟件大中華區CEO梁乃明向《英才》記者介紹,西門子已經與庫卡公司展開全面的戰略合作,以強化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好在中國機器人的存量還很小。那么國內廠家如何在即將爆發的增量部分改變市場地位呢?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要想快速推廣應用,必須先解決成本和易用性問題。” 宋君恩強調,必須面對行業現狀,不能浮躁。
當然中國機器人企業的競爭對手現在還有谷歌這樣的攪局者。
“安川、發那科水平都很高。但他們也都是傳統的運作模式,都是按照行業常規出牌的。”李慶杰坦言,谷歌跨界機器人未來恐怕會超出常態的行業發展軌跡。他認為谷歌是想把機器人技術與大數據相連接,“我們可能也會與有大數據背景的公司展開合作。”
對于機器人會不會影響工人就業,李慶杰則認為,表面上,發展機器人會影響一些就業;但機器人產業本身又會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rik Brynjolfsson研究指出,新技術一直在創造就業機會,也在破壞就業機會。但是數據顯示,現在新工作的產生速度不像以前那么快了。
可見,“機器換人”應由市場主導,不可人為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