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7-30 15:14 來源:《能源評論》
一起本在4月就幾近完成的并購案,卻礙于非商業原因被延至6月。面對接踵而來的三重壓力,主角阿爾斯通需要仔細觀察由政府間行為構成的環境,以在能源部門順利出手后仍能贏得主動。
僅3個月,就讓三家巨頭齊聚于一起并購案的原因,絕不僅是法國重型機電企業阿爾斯通出售的能源部門。
這起本應由通用電氣(下簡稱GE)在4月底進行的收購,卻因半路殺出的西門子戛然而止,到了6月初,三菱重工也高調宣布加入混戰。
在能源行業的整合中,過程曲折的并購非此一例,但阿爾斯通并購案卻更為復雜。因為從企業戰略角度來看,最優選擇是由美國金融與能源巨擘GE接手阿爾斯通能源部門,但在法國政府、英國政府和日本金主的多重“關照”下,原本純粹的公司間行為變得混沌。而面對接踵而來且難以觸碰的“三根刺”,阿爾斯通應如何反應?
第一根:法國政府“懸而不決”
法國政府對收購方的百般挑剔,或者說猶豫,現在已成為并購收尾的最大阻礙。這種“猶豫”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不得不同意的推力;另一個則是可資利用的動力。
阿爾斯通分拆的最直接推力,來自一系列難看的工業數據——4月,法國工業產出率轉為增長0.3%,增幅低于預期增長的0.4%。5月,法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9.3,再次低于預期值51.0。可見,“低于預期”已成為法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常態。這是一種內憂外患,意味著非拆不可的時刻已經來臨。
既是必然,為什么法國政府并沒有一步到位做出抉擇?目前,歐洲議會選舉在5月份結束,751個議席中129個被反歐盟政黨把持。尤其在法國,“國民陣線”完全領先,黨魁勒龐已經把目標鎖定于2017年總統大選。此時,法國政府顯然希望通過阿爾斯通并購案,平衡姓“法”、姓“德”或姓“美”的力量。
法國政府的手法是,將底牌蓋住,試圖利用這一事關國家形象與產業布局的大事件,來“對沖”歐盟向右轉的現實風險。批準由西門子并購,屬于“政治正確”,是向德國、向歐盟兄弟示好,有利于歐盟政壇重回整合軌道,也有利于平息可能的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批準由GE并購,是產業發展戰略上的“正確”,也是順應反歐盟政黨之舉,以此堵住勒龐對政府力推歐盟的批評聲。
正是阿爾斯通并購案有如此的力量,法國政府才會一再降低應有的“辦事效率”,以將阿爾斯通并購案的價值最大化。所以,對于法國政府,GE或西門子鹿死誰手并不重要,成功地“懸而不決”就是勝利。
第二根:“C方案”橫空出世
在GE或西門子選項之外,法國經濟部長蒙特堡還試圖讓阿爾斯通重演2003年的驚險一幕。
當年,陷入負債的阿爾斯通獲得法國政府的火線支援,政府以約9億美元收購該公司21%的股份,幾年后,又以20億美元的價格將股份賣給了阿爾斯通目前最大股東法國布依格集團。
由于敏感技術和就業崗位可能外流,法國政府一向對于國外收購方保持警惕,從2003年有意收購阿爾斯通的西門子,到2005年的可口可樂。即使GE法國負責人克拉拉·蓋馬爾對此一再承諾:“我們將對政府的合法要求作出回應,以維持法國的業務,從而確保知識產權仍然在法國的手中。”
據媒體報道,法國政府曾積極研究“內部”解決方案,包括考慮不和GE或西門子以及任何外資公司達成協議,利用公共基金提高阿爾斯通實力。
蒙特堡表示,這將是GE或西門子收購方案的替代方案。在他看來,GE和西門子的收購要約都“不可接受”。“A方案是GE,B方案是西門子,而C方案就是內部解決。”他表示,“C方案將由法國資本參與,資本來自私營或國有企業。”
上一次出資的法國布依格集團是家族企業,于1952年成立,業務涵蓋民建、水務、移動運營和歐洲最成功的電視頻道——法國電視一臺(TF1)。布依格的資本運營屬性在60多年的多元化路徑中逐漸增強。以布依格為典型,豐富的行業經驗與資源、資本積累,構成法國實業界的轉型基礎,與法國經濟結構轉型趨勢不謀而合。在可以想見的未來,逐漸剝離工業制造部門的阿爾斯通,亦可能成為一家集研發、設計、投資于一體的高附加值國際企業,而不僅僅是一顆法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C方案唯一的問題在于,既然借用資本的力量,為何又囿于其國家屬性?
第三根:外部壓力不可小覷
除了法國,英國也一度參與這場并購大戰。一個明顯的信號是,四年前的“英國行賄門”事件,偏偏在此時再度掀起風波——近期有外媒稱,英國嚴重欺詐辦公室已經再度對阿爾斯通及前雇員的受賄行為展開調查。
英國政府一直以來以嚴重欺詐辦公室為推進機構,由財政部提供資金支持,不遺余力地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試圖打破沿襲市場自律傳統的英國“紳士銀行家”作派。對阿爾斯通的調查,似乎不過是又一波監管浪潮來襲,或只是時間點上與阿爾斯通并購案重合。
然而,把正待分拆的阿爾斯通當作“軟柿子”,分明透露出英國介于歐美之間的一種基于地緣政治身份上的尷尬:究竟是與一脈相承的表親劃清界限,向歐洲大陸喊話示好,或者,徹底歸順主導世界金融市場的英美藍血基因?而GE顯然是英國希望見到的收購方。
要知道,GE最早由J.P.摩根一手建立。摩根依靠為歐洲國家發債起家,也是歐美傳統力量最可接受的中間人,如同英國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GE作為歐美金融與能源各界最可接受的傳統嫡系,此時出手,實際上亮出了利益各方的底牌。作為“拯救”法國于重化工業泥沼、向“正確”行業方向轉型的引路人,杰夫·伊梅爾特領導的GE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謹守歐洲市場的西門子絕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于是在6月11日,西門子宣布主動與三菱重工聯手,加入收購談判。
外界認為,西門子此舉,實際上是借助三菱的實力,為收購加碼。以傳統財閥著稱的三菱,從來不怯于以贏家通吃的面目示人,即使日本能源行業,尤其是核電產業在福島大地震后盛極而衰的今天,他仍然有能力“逆”心照不宣的產業格局,再度出征。
但逆勢之下,三菱參與并購的意義在于,向業界顯示其對核電產業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在日本通過的新能源法案中已經刪除“零核電”原則的當口。況且,核電站核心部件正是阿爾斯通的強項,而這正對三菱戰略的口味。
享受成果不如主動出擊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沒能在各種外界力量介入發酵前,及時將并購收尾,是阿爾斯通此次并購的最大教訓之一。”無論如何,目前由GE購得阿爾斯通能源部門,法國政府占股20%的結果,是各方樂于見到的,也符合長期以來法國政府堅持的工業原則——政府在工業體系中處于核心位置。
業內人士指出,即便未達成這一最優結果,阿爾斯通也可以通過觀察主要由政府間行為構成的戰略環境,再采取行動,為其能源部門的未來贏得主動。
對于法國政府的久拖未決,阿爾斯通其實可以與姓“法”的銀行基金方面接洽,由金融力量而非實業界接管其能源部門,并通過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引入能源行業專業并購基金進行戰略投資,以非“并購”的常見融資手法應急,將局面收回企業的可控范圍,進而視法國、美國、德國、歐盟以至英國的政府態度,再做行動。
少不了的是,阿爾斯通需要通過華盛頓院外活動集團對白宮的游說,以期獲得美國能源部預料中的、更進一步的明確支持措施。實際上,GE法國負責人克拉拉·蓋馬爾曾任職法國國際投資巡回大使、法國政府投資部(Invest France Agency)主席,阿爾斯通完全可以借助其力量,為其最希望達成的合作結果加碼。
當下,將輿論情緒引導至“阿爾斯通是世界的阿爾斯通,服務于人類能源未來”更為必要。因為一系列的并購大戰后,繁雜的利益沖突,顯然已經對于阿爾斯通自身聲譽產生了影響。下一步,其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倡導能源知識產權的公益性,適時推出能源知識產權論壇,展示公司悠久歷史構成的專利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