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5-28 10:19 來源:新華智慧城市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大潮已進入實質創建階段,對于193個試點城市來說,其氣勢猶如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大躍進運動。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超過600個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市場總規模將達2萬億元。然而很多國家試點智慧城市仍然有名無實,不少第一批試點城市至今仍未開始實質性的智慧城市建設,僅僅停留在規劃階段。隨著智慧城市逐漸成為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各地政府部門該如何獲得新的突破?
智慧城市成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樣式
在新四化背景下,特別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駛入快車道的趨勢下,智慧城市已然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樣式,新的一輪項目投資熱潮已拉開序幕。據了解,在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兩批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涉及重點項目近2600個,資金需求總額超過萬億元。其中,智慧管理與服務類項目數量最多,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類項目的總投資額最高。
在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類項目中,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較為突出;智慧建設與宜居方面,數字化城市管理、水務系統、地下管線與空間綜合管理、城鄉規劃、綠色建筑等是核心項目;智慧管理與服務上,多側重于智慧社區、智能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政務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服務、智慧能源和智慧應急等項目的建設;智慧產業與經濟類項目則多集中在產業要素聚集、傳統產業改造等方面,多表現為產業園區和總部經濟。
當前,城市決策者們更希望智慧城市能對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功能起到促進作用,住建部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主體、全球參與”的原則,一方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金融機構的合作交流,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導多元資本投入;另一方面,通過與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等方式,探索國外技術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商業模式與地方項目相結合的技術引入模式,推動國際先進理念、關鍵技術和優勢產品的成功引入,提高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水平。隨著各地根據城市信息化總體規劃,繼續加大智慧城市建設投資,2013年投資增長率為20.2%,比2012年上升了5.3個百分點。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呈現向二三線城市推進的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是防治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如城市交通、醫療資源共享以及霧霾污染源,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集成的應用,為市民、企業、政府構建“和諧、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創新型城市生態系統。
信息化專家姜奇平認為,智慧城市要以人為本建立“智慧之魂”。在實施智慧城市戰略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融合”。融合的對象,包括自然人、法人(即企業和機構)以及城市的管理者,所調用的資源,既包括實物資源,也包括虛擬網絡的資源。
故智慧城市建設仍需處理好“四大關系”,對于全國至今已有300個城市提出建智慧城市來說,建設智慧城市不僅需要高漲的熱情,還要有負責任的態度和打持久戰的決心。目前來看,至少要處理好幾個關系:頂層設計與底層設計,智慧應用與智慧產業,區域一體與全面開放,政府引建與社會共建。
此外,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還在于打通行業、區域、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提高社會管理效能和行政服務效能。但根據實地調研發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集成服務仍是地方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最大難題,其核心問題是現有體制機制的限制。
目前真正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的城市數量仍然非常少。由于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沒有信息化專項資金,信息化建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即使是在智慧城市建設如此火熱的今天,在智慧城市領域投入的資金仍然少之又少,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還是停留在規劃、宣傳階段,實質性的建設工作很少,恐怕是瓶頸所在。
智慧城市正從“模式化”轉向“特色化”
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表示,新四化背景下,某種程度上新型城鎮化的提出盡管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一些便利,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政策利好之下,地方政府應謹防把智慧城市作為政績工程來作。現階段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可能更多的是形式多于實際,193個試點城市中,大多還沒有真正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做出什么實質性的工作。在城鎮化的推動中,這些在智慧城市旗幟下所做的工作,許多并不一定與智慧城市相關。
故智慧城市中國特色不可少,杜絕政績工程和“大而全”的遍地開花,我國發展智慧城市,要走出“中國特色”。從“模式化”轉向“特色化”正成為許多先鋒智慧城市探索的方向,長三角地區城市經濟實力雄厚,是物聯網產業發展及應用示范最為集中的地區,這些研發、制造、示范基地,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廣泛而有力的技術支撐與支持。長三角地區物聯網產業受到了政策的刺激與支持得到快速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的應用示范項目,為當地建設智慧城市提供了實際的經驗和基礎,拉動了該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
作為國內最早“吃螃蟹”的城區,浦東新區自2008年提出建設“智慧浦東”至今,在智慧城市建設理念和實踐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探索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思路方面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浦東特色的路徑和模式,用智慧引領發展模式變革,讓城市更智慧、產業更健康、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
近年來,寧波市將智慧產業大發展作為支撐智慧城市建設成為一個典型經驗。據了解,寧波以大項目帶動產業集聚發展的思路,在發展智慧產業過程中,注重依托產業基地集聚效應,以兩大基地為載體,其高新區智慧軟件研發推廣產業基地試點實施方案和規劃,明確將軟件基地劃分為20個功能區塊,布局10大智慧應用系統研發、生產、應用與推廣,初步安排物聯網產業、云計算與云服務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等產業園和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均獲重大發展。
根據寧波市智慧城市建設具體實踐,一批模式成熟的項目,目前已在全市各部門、各地市推廣應用,提高整體效益。并通過“中國(寧波)智慧城市技術與應用產品博覽會”現場會的展示推介,向更多地區推廣成熟的寧波模式。重點推廣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智慧城管、社區警務E超市等模式創新,推進成熟、獲得過上級部門肯定的成熟項目。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寧波市將斥資407億元建設,共建30個工程87個項目。目標是到2015年,寧波智慧城市應用體系、智慧產業基地、智慧基礎設施和居民信息應用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打造富有寧波特色的智慧城市,開創智慧探索先河的“寧波模式”。
作為全國首個上線的省級智慧城市群綜合接入平臺,2013年“智慧江蘇”在全省13個省轄市的分站已經全部開通,有83類服務民生、促進消費的業務應用上線。“智慧江蘇”由地方政府聯合電信運營商打造的智慧城市門戶上線運營,設一個省級綜合平臺和13個市級分站,支持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通過電腦、手機、Pad等終端享受智慧應用。目前,“智慧江蘇”已上線83類智慧應用,接入全省13個市的水費、電費、燃氣費查詢功能,此外還接入了蘇州公積金、泰州社保、揚州旅游、鎮江拍客等本地應用。從空間上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分布密度最高的三個地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其智慧城市發展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引領著智慧城市建設從“模式之爭”轉向“特色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