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5-13 14:29 來源:中國科學報
『中國制造正在面臨勞動密集型行業優勢逐步喪失的危險。而制造的比較成本被削弱,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國際投資回溯等,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下中國制造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發達國家在技術和產業方面占據領先優勢,這對于新興工業國家形成極大的挑戰。』
2014北京國際工業智能及自動化展覽會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報
想象這樣一幅場景:未來企業在生產鞋的時候,先通過掃描設備,對客戶腳的大小、形狀進行掃描,生成三維模型,然后根據模型制造出鞋子,再通過物流,直接將鞋子送到客戶面前。
同時,在制造過程中,有一個信息載體記錄客戶的個性化數據,并作為生產的指導。比如,如果客戶是平足,那么在制作鞋子的底面的時候,就會特別注意軟硬度,從而實現了生產過程中工人與客戶的信息溝通。
這是國內一些公司正在嘗試的一種生產方式,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典型案例。
“理論界和產業界普遍認為,世界正處于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引發的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開端。”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近日舉辦的2014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說。
記者在論壇上同時了解到,由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等部門開展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正在持續推進中,并就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優先行動提出了建議。
相關專家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應緊緊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大大加快我國工業化和制造強國的進程。
新業態興起
在5月7日~9日舉行的2014北京國際工業智能及自動化展覽會上,廣州數控展出了面向搬運、噴涂、焊接等應用的多款機器人,該公司展位的負責人、廣州數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忙得不可開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客戶的咨詢和洽談。
忙碌間隙,宋健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從2011年以來,廣州數控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幾乎是翻番式增長,2013年銷量接近400臺。
“在東南沿海一帶,中小企業特別多,但自動化程度不是很高,同時,這些企業規模有限,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對他們的影響較大,所以,很多企業對工業機器人都有迫切的需求。”宋健對記者說。
宋健的這些感受,是正在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縮影。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苗圩說。
關于信息技術對制造業的影響,苗圩認為,有兩個趨勢值得關注。首先是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向深度融合發展的趨勢。
在苗圩看來,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是感知、采集、監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使智能制造、網絡制造、柔性制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
比如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計劃,就是通過“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聯系在一起,推動各環節數據共享,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數字化。
另一趨勢是,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帶來了新的業態模式,并對傳統生產方式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首先,互聯網理念擴展到了工業生產和服務領域,催生了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從而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實時互動,使得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大量趨同,而是更具個性化。
其次是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比如,中國商飛制造公司為研制ARJ21支線飛機,組建了廣域協同平臺,實現了全球10多個國家,104家供應商之間的協同研發和制造。
“全機結構零部件約31000多項,中國商飛承擔了7000余項,占22.5%,這就是典型的網絡化制造。”苗圩說。
他還指出,信息技術的滲透,還促使傳統制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互聯網企業與制造企業、生產企業與服務企業之間的邊際也日益模糊。
機遇與挑戰
正在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恰與我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因此,也給我國制造業帶來了極大的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周濟在論壇上指出,我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的發展過程,而中國要后來居上,則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發展過程。
“中國工業必須同時完成工業2.0、3.0和4.0,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將大大加快我國工業化和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周濟說。
與此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制造業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在周濟看來,發達國家在技術和產業方面占據領先優勢,對于新興工業國家形成極大的挑戰。
在與展覽會同期舉辦的2014中國智能工廠建設發展大會上,與會專家也對新工業革命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挑戰進行了討論。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明新國指出,發達國家擁有大量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術的儲備,新興產業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產品的最初市場將集中于發達國家,同時,發達國家優勢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方面的條件也優于發展中國家。
同時,中國制造還面臨勞動密集型行業優勢逐步喪失的危險。
明新國指出,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藝最高、紀律最優的流水線型工人,但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是能看懂圖紙、能理解訂單要求、能調整機器參數和能修正錯誤誤差的創造性工人。
此外,在明新國看來,中國制造的比較成本被削弱,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國際投資回溯等,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下中國制造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打造制造強國
顯然,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下,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2013年1月,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啟動并開展了《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提出了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建議。在2014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周濟對該項目的相關階段性成果進行了介紹。
首先是確定了中國制造業的地位。根據項目課題組的分析,2012年,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綜合指數分布中,美國遙遙領先,處于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和韓國則處于第三方陣。
同時,項目課題組還構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指數預測模型,對未來30~40年我國制造業綜合指數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預測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可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中國制造業將位居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2050年,中國制造業可望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
此外,項目課題組還提出了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和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的行動計劃,包括8項優先行動。據記者了解,強化“四基”(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技術標準體系基礎)、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均被列入優先行動之中。
“實施‘中國制造2025’,讓中國在2025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推動我國實現工業化,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周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