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4-29 11:11 來源:中國工業報
“在新形勢、新變化面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面臨著無法回避的五大嚴峻挑戰:一是產業技術結構層次低下。二是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三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四是管理效率低下。五是資源、環境制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在2014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表示,在未來十年眾多的技術創新機遇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可以重點選擇、可以大有作為的五大戰略領域有:
一是傳統產業的優勢鞏固和競爭力提升。保持和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要下功夫認真做好嚴格控制總量、加快淘汰落后、加快轉型升級三個方面的工作。
二是新能源領域的開拓和突破。
頁巖氣新能源。毋庸置疑,中國頁巖氣可采資源量是非常豐富的,國土資源部報告顯示,我國陸域頁巖氣地質資源潛力為134.42萬億立方米,可開采資源潛力為25.08萬億立方米(不含青藏地區)。
生物質新能源。2012年,全球生物質能源產量達到9420萬噸,銷售額達952億美元,而風能銷售額僅為738億美元,光伏發電銷售額為797億美元。生物質能源的銷售額是可再生能源行業銷售額中的第一位。巴西、澳大利亞和瑞典等國也都在生物質能源發展方面為世界各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經驗。
中國發展生物質能源有三個優勢和條件: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眾多;中國能源市場需求巨大;我國先進的生物質能源技術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發突破。
三是現代煤化工創新優勢的拓展和有序發展。“十一五”以來,我國政府批準的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共27個。其中,煤制天然氣項目13個,完全建成投產后產能達611億立方米/年;煤制油項目8個,產能達1108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6個,產能達510萬噸/年。
現代煤化工在“十二五”期間技術和產業化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工藝技術的突破和示范工程的重大進展,使我國現代煤化工的發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們也應該十分清醒地看到,當前在現代煤化工的發展上,重復建設、投資過熱、“逢煤必化”的問題相當突出。現代煤化工的有序發展必須要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而行。
四是化工新材料的高端技術和重點突破。《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我國新材料產業“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預計超過25%,到2015年,全產業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
中國完全有可能在聚氨酯、合成橡膠(異戊橡膠)、有機氟、有機硅高性能碳纖維、稀土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世界領先的發展。據了解,拜耳新材料未來發展重點將集中在食品包裝材料、絕熱保溫材料、汽車輕量化材料、電子納米材料四個領域。
五是環保新產業的技術培育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跨越發展。雖然石油和化學工業是能耗和排放問題的制造者,但也是這些問題的解決者。石油和化學工業不僅支撐著“現在”,而且還可以創造“未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中國工業,也是石油和化學行業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
相關報道
《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即將出臺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石化處處長蔡榮華近日在2014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透露,備受業內關注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在籌備中,擇日將對外發布。
作為《方案》編制人員之一,蔡榮華透露,《方案》由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門共同編制。堅持安全環保優先;堅持統籌規劃布局;堅持資源優化配置;堅持產業集約發展。這是《方案》布局的四個原則。《方案》范圍限于煉油、乙烯、芳烴(又稱PX)。之所以對這三類石化產品進行重點規劃布局,這主要是由于它們資源依賴性強,環境占用量大,物料互為供需,裝置相互關聯,布局密不可分。國家投資主管部門對這三類產品的調控力度相對較強。“這三類產品占石化產業的40%以上。”
據介紹,《方案》明確了石化產業的布局方案。首先,打造世界一流產業基地,布局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其次,建設能源通道煉化工程。完善陸上能源進口通道———中俄原油通道、中緬原油通道、中哈原油管道,配套石化項目布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打造面向東北亞、南亞、中亞的產業平臺。再其次,實施優勢企業挖潛改造,推動在建工程建設,比如中科煉化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海南煉化百萬噸級乙烯及煉油擴建等工程。最后,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繼續推動煤制烯烴、芳烴等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
目前,石化行業集約化、規模化、一體化水平偏低,乙烯、芳烴等產品對外依存度高,高端石化產品發展滯后。2013年,乙烯、芳烴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1.5%和53%,并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而隨著環保理念的普及,民眾更加注重人居環境。《方案》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蔡榮華指出,石化產業布局基本要形成東部地區以石油化工為主,西北部地區以煤化工為主,形成區域資源的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