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4-21 15:32 來源:中國電子報
一度深陷寒冬的我國光伏產業正在逐步轉暖。然而,隨著市場的回暖,國內光伏市場再度敲響了產能過剩的警鐘,光伏業兼并重組的難度陡然增加。
一方面,“該死”的沒死。前些年,國內大量光伏企業不顧政策引導,在利益的驅使下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粗放擴產,造成了產能過剩、產品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局面。再加上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曾經如火如荼的光伏產業急速陷入泥沼,產品價格暴跌。由于市場持續低迷,國內80%以上的光伏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關門進入“休眠”狀態。
為重新啟動光伏市場,行業主管部門開始著手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然而,2013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西部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搶裝潮讓光伏產品需求量出現歷史性突破。突然出現的供不應求狀況,讓部分已關停的光伏企業趁機“死灰復燃”。許多過去停產的中小企業有的已經開工,有的準備復產,開始招兵買馬;虧損的企業也不甘心,希望把賠的錢賺回來,又開始重新調試生產線并決定擴大產能;就連一度無人問津的二手光伏設備,也變成了搶手貨。
另一方面,不“該死”的卻開始“找死”。目前,光伏龍頭企業開足產能,滿產的企業通過技改等手段擴大產能,同時尋找中小企業代工。日前,包括英利、天合光能和阿特斯在內的多家光伏組件企業更是宣布,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產能,部分企業甚至計劃將產能提高至3GW左右的規模,儼然一副“如今你要是不大幅擴產,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架勢。
但市場需求真的如我們想象般的樂觀么?國外主要市場如歐洲市場正在萎縮,且對我國光伏企業有“限價、限量”的約束;剛剛躍居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第一大國的日本市場,則由于補貼過高、政府負擔較重,已經確定將降低光伏發電補貼,同時存在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的可能;美國能源豐富,頁巖氣發展火熱,光伏市場潛力有限,且有“雙反”的副作用;新興市場如印度、南非等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國內市場則可能由于電站審批權下放而出現地方保護,削弱國內市場規模擴大的紅利。市場的發展跟不上產能的發展,就會造成產能過剩。一旦產能過剩,就很容易造成相互壓價、惡性競爭和企業虧損,企業將再次走入困境。
舊賬未清,又添新賬。稅收和貸款政策、地方保護等外在環境因素也仍在阻礙著光伏產業兼并重組的推進。兼并重組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歐美“雙反”、產能過剩、企業虧損均成為光伏產業在金融市場重獲投資信心的障礙所在,商業銀行對光伏企業普遍采取金融收緊的政策,造成大量光伏企業資金鏈緊張。雖然國家已經提出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但相關細則仍有待落實,光伏企業兼并重組的資金問題解決起來還需要時間。同時,地方保護主義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光伏產業曾經是很多地方的經濟支柱,企業兼并重組就會牽扯到利益糾葛,而地方保護也會成為阻力。如果被兼并企業仍能在當地繼續生產,那還算“兩情相悅”;如果只是單純被拉走了設備,那么地方政府的確將面臨著隨之而來的稅收、就業問題。
2014年3月24日,光伏業兼并重組終于迎來重大利好,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盡管還只是原則性規定,但諸如取消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前置審批等力度空前的改革措施,已經引起了市場的普遍關注。4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二批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而此前在去年年底公示第一批名單就已經被業界視為邁出了國內光伏產業整合的實質性步伐。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也即將出臺,相信很多實施細則將隨之落地。讓我們共同期待,在政策的強有力推動下,光伏業兼并重組這條路能順暢地走下去。
專家觀點
晶龍集團董事長靳保芳
光伏業進一步整合勢在必行
為確保我國回暖的光伏市場秩序,確保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動行業整合。要堅決推進光伏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光伏產業龍頭利用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通過兼并重組及產業鏈生產協作配套、原材料共同采購、產能匹配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骨干企業。
二是規范光伏行業管理,堅決淘汰落后產品。要完善產品標準和產品檢測認證體系建設,對未通過環評,沒有設立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沒有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研發及工藝改進經費不足,水耗、能耗等指標未達要求的企業,必須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進行兼并重組。
三是拓寬市場,打開光伏應用大門。對國內市場,加速光伏發電的推廣利用,將光伏產品列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予以支持,推動光伏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支持光伏企業創新國際貿易方式,在境外開展生產合作。
四是光伏企業也應加強自律,按照相關規范有序發展。光伏企業要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光電轉換效率,降低成本,增強產品售后服務,鞏固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企業還應建立和完善光伏技術創新研發中心,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世江
光伏產業重現無序競爭隱患
我國光伏產業在經歷了近六個季度的連續虧損之后,部分企業停產、減產甚至破產,而日、美市場的崛起使得供需失衡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產品價格企穩回升,骨干企業自2013年第二季度起相繼扭虧為盈。但是在去年8月份裝機規劃、上網電價和補貼資金等政策出臺后,國內市場擴張加快,部分企業為了搶在年底前并網以獲得1元/度的上網電價,對組件需求急劇擴大。在此驅動下,一方面,骨干企業都開足產能,同時也尋求中小企業代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積極給予本地企業優惠政策,力促其復工。產能利用不足的企業開足馬力,停產企業相繼復產,滿產企業通過技改等手段擴大產能,市場供應正在加速。但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市場來看,市場需求都不容過于樂觀。再這樣下去,前兩年供過于求、大肆殺價的局面將有可能再次出現。
金壇正信光伏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迎春
10年后中國光伏企業或只有二三十家
光伏行業從前幾年的迅猛發展到產能過剩再到2013年的全面回暖,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路線。同時,造成了一些投資失敗、盲目擴張、產品質量無保證的光伏企業走上破產、轉產、重組的道路。我認為,兼并重組對行業發展來講,并非不是好事,資源的集約應用,鼓勵有實力、有優勢的企業加快發展,形成較為清晰的產業結構,會使得國內光伏產業在國際市場更具有競爭優勢。預計10年后,依然活躍在光伏市場上的中國光伏企業可能只有二三十家,且均具有自身優勢,具有穩定的收益及利潤。此外,兼并重組對企業經營也是一項利好,企業集中度將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