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01-09 11:47 來源:時代周報
1月6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向外宣布:該院成功研發出重慶市首臺經濟型貼片機器人(將電子元器件貼裝到印刷電路板上的機器人),并實現量產。
這一消息被當地官方媒體稱為“標志著重慶機器人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
前述貼片機器人,是重慶市機器人戰略提出后的首款批量生產的機器人產品。“我們已經有6個機器人項目,還在研發很多款不同類型的機器人。”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有關人員說,這些產品大多是研究院和有關企業合作研發,無疑將加快推動重慶機器人產業化。
重慶僅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版圖上之一角。據時代周報調查,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遼寧、廣東、湖北、福建、安徽等地,亦紛紛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眾生喧嘩的背后,是這一產業的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3年12月30日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力挺中國機器人產業“彎道超車”。
重慶“千億”計劃
早在2011年12月,重慶市政府就組織舉辦了“機器人展覽暨產業對接洽談會”。會上,市長黃奇帆向各大客商“兜售”了他的“機器人之都”構想:重慶欲打造成為國內機器人產品品種最齊全、產業鏈最完整、具有核心競爭力并集研發、設計、制造等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應運而生的是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早在2011年設立之初,該院就將機器人技術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已聚集了一支25人的高端研發團隊,和多家科研機構、企業合作研發機器人。
2013年6月,該院攜手5家機器人重點企業與兩江新區簽訂投資協議,入駐重慶兩江機器人產業園。
該產業園由重慶市政府規劃,占地2250畝,已提供了數億元的扶持資金。該園區目標是,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機器人企業,實現年產值500億元。
而這個產業園,只是重慶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重慶機器人戰略規劃遠比其宏大。
2013年10月底,重慶市政府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機器人之都”進行了指標量化—到2015年,重慶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初步形成集聚檢測設計平臺、系統集成、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的綜合產業集群,機器人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到2020年,重慶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機器人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為了實現以上“千億計劃”,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重慶將以較為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產品為突破口,在重點行業選擇若干重點骨干企業,協同機器人供需雙方,開展機器人應用試點。與此同時,瞄準全球機器人制造知名龍頭企業進行招商引資。
人口紅利消失的催逼
重慶市敢于提出機器人產業“千億計劃”,信心在于該市汽車、電子產業均具有較強基礎,而這兩個產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強烈。
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該市汽車產量將從現在占全國的12%增長到15%,電子方面也將達到年產1億臺筆記本的產能,產業工人達到100萬人。“這些都預示著未來重慶兩大支柱產業工業機器人整機需求量巨大。”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尹華川說,重慶化工、裝備制造、采礦等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
“然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以及產業結構升級,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地合作辦主任、重慶機器人首席專家何國田表示。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中國社會藍皮書》稱,未來10年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轉型。事實上,我國正遭遇勞動力日益緊缺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漲的問題。
相比人力成本,近年來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以焊接工種為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售價15萬左右,一般能抵3個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當。而且機器人的使用壽命至少3至5年,成本優勢就更明顯了。
與此同時,機器人還能夠在惡劣、危險以及重復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環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勞動力所不具備的優勢。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2005—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其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今年爆發,大規模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據統計,每萬名工人中,日本工業機器人數量是400個,歐盟為250個,而中國只有20個。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與公共關系部部長哈恩晶解讀稱,“這反映出我國機器人的應用現狀,但也預示著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注定是一個朝陽產業。”
2013年12月30日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家配套產業集群。
前瞻產業研究院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小組通過對比美德日韓,測算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未來將超過160萬臺,而目前裝配量僅10萬多臺。
目前,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公開資料顯示,該市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規劃2015年產業規模達200億元,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800億元規模。
亟須“頂層設計”
國內機器人產業無疑剛進入起步階段。重慶機器人首席專家何國田坦言,重慶乃至全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研發力量,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重慶企業參與機器人研發的總共只有二三十家,且技術力量較為薄弱,對整個產業難以形成有效的支撐。”何國田強調,機器人整機需要大企業來做,但想要整個市場活躍起來,還得大批的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就像重慶的汽車企業,龍頭企業就那么幾個,但是有數百家企業為這些企業做配套,整個產業就起來了。”
同時,機器人產業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在何國田看來,必須由國家或者有實力的企業主導,進行長期研發投入。
據國金證券分析,目前中國的機器人市場,80%還是由跨國公司占有,主要是ABB、FANUC、安川和KUKA四大企業。來自多位業內人士的一致說法是,國內市場目前自主品牌,市場占比大約不超過5%,絕大部分市場被外資品牌占據。
目前國內生產機器人的企業主要有沈陽新松有限公司、哈工大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等。
除了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機器人組裝集成也存在技術門檻。據業內人士介紹,焊接流水線、汽車零部件、車身焊接等高技術機器人對精密度要求較高,國內1000多家機器人集成商少有能接單者。
“面對光明的前景與產業化起步初期的薄弱基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亟須建立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劃、共性技術平臺等頂層設計。而這其中,制定工業機器人專項規劃,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顯得尤為重要。”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說。
劉澄認為,此前國家“863”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等多個項目涉及機器人領域,但這些扶持計劃總體上顯得零散、不成系統,難以形成協同發展,從而導致扶持效果并不理想。
而中國機器人行業眾多研發機構和企業向來協作程度低,各自為政,都在低水平重復,市場運作也不高。在目前各地紛紛搶灘該產業的背景下,必須通過國家統一協調,在標準設置、產業支持上布局重大項目,突破關鍵技術各個環節。
“工信部盡管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尚需進一步出臺細化方案和配套政策。”劉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