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4-12-10 11:08 來源:中國工業報
為適應新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加快推進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第九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暨設備博覽會日前在京召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規劃師在致辭中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在各類數據的采集、共享的基礎上進行各項應用的智慧融合,最終為人們提供智能化的生活、生產、管理運營模式,為城市管理服務,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服務。
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智慧城市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實現,在互聯網及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面向公眾的各項智能化、信息化服務手段變得日趨豐富多樣,使得智慧城市的內涵圍繞服務于人的核心在不斷的延伸、拓展,智慧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展現出具有無限魅力的未來。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海量數據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由此催生的大數據技術也引發了商業模式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大數據”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資料圖片)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引擎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結合,在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以及提高城市應用管理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當前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市建設步入快車道,智慧城市通過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移動工具、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將現實城市與虛擬城市聯在一起,產生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在網絡上人們每分每秒交換思想、數據和信息,如一分鐘內我國有200萬個搜索查詢,FACEBOOK新增68萬條條文,2億個電子郵件被發布,百度每天要處理60億次搜索請求。
同時,有報道指出,大數據革命將席卷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為改進城市公共服務職能提供巨大機遇。重視并應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對轉變城市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促進科學決策勢必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不僅契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還可以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城市管理更加科學、有效。
可以看出,大數據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是智慧城市的源泉和動力引擎,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引起了不少國家的高度重視,成為世界發展潮流。
如美國,2012年將發展大數據技術確定為國家戰略,投資2億美元發展大數據。日本2013年提出以電子政務、電子醫療、防災等為重點促進新信息通訊技術,發布新信息通訊技術,重點關注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英國2013年宣布在對地觀測、醫療衛星等大數據應用方面投資1.89億英鎊。
而在我國,2013年,大數據被列入973基礎研究計劃,在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并積極推動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上海市于2013年發布了《上海推進大數據研究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北京市已有29個部門建立了400多個數據庫,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大數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中關村成立了大數據交易產業聯盟。
我國大數據產業存問題
在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為智慧城市迅速崛起提供支撐的同時,我國大數據產業仍然面臨著發展戰略不清、管理機制不健全、技術人才匱乏等亟待重視的問題。
一是對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缺乏全面認識。一項針對我國政府部委信息化部門的調查顯示,有近四成未對大數據提升業務能力給予充分重視,僅有5.6%的部門將數據分析視為業務核心競爭力,一些部門對利用大數據持觀望態度。雖然,在發達國家啟動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戰略的同時,我國已經從政府數據公開、建立制度規范等方面入手,研究地方的大數據發展戰略。但是,目前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形成統籌把握大數據發展趨勢、推進大數據應用的整體思維和發展規劃,沒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很多頂層設計和戰略構思落不到實處。
二是管理基礎不健全。技術規范不一致、準確性和一致性差、安全責任不明晰、目標利益不協調等制約了各部門、各層級之間信息的開發利用,使各地方、各部門成為信息孤島,無法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同時,還存在大量信息盲點,據有關調查顯示,有66.7%的受訪國家部委認為數據管理最大挑戰是數據的開放與共享。2013年全球開放數據指標排名中,我國在70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34位,在聯合國2012年全球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中,我國僅列第78位。
三是法律法規不完善。一方面有關數據產權、公開、使用、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缺失問題越來越嚴重。例如,上海低保戶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受相關法律約束,難以與其他部門共享個人和家庭狀況信息;另一方面,大數據對隱私的暴露與大數據產生和應用的特點密切相關,必然沖擊現有的管理方式、社會制度和法律體系。
四是核心技術和人才匱乏。大數據技術研發有待突破,大數據應用的標準、評估、分析等技術研發有待推進,現有的信息安全手段難以滿足大數據應用的安全要求;支撐我國大數據平臺的軟硬件仍然受制于人,即使國產的計算機、網絡設備也大量采用國外芯片,短期內仍不具備完全國產化能力。國內信息安全命脈幾乎全部被外國企業掌握。此外,專業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缺乏。
四大舉措促產業健康發展
為促進我國大數據產業全面健康發展,針對當前產業面臨的問題,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在會上指出,今后應努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盡快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應用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把數據主權納入國家核心利益范疇。組織法律、行政、科研、產業、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研究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發展趨勢,評估和應用大數據對經濟、社會、文化、政策法律、國家安全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和挑戰;確立大數據技術進步和產業培育的發展路徑,納入“十三五”規劃,并制定專項規劃及未來五年或更長時間發展目標、重點任務、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特別注意宏觀規劃、整體設計和資源統籌,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并量力而行。
二是完善數據管理機制。設立數據資源監管機構,統籌各類信息化平臺項目規劃,逐步規范數據業務流程;出臺大數據技術、協議、標準,以規范統一政府各部門數據編碼、處理、共享、交換標準。從數據積累豐富、質量較好、應用需求迫切的部門起步,依托已有的數據庫和電子政務資源,逐步整合數據存儲處理業務,構建完整、系統、多層次的公共平臺體系,匯集各部門數據,打造集中與分布式相結合的信息資源服務系統,對內共享交換,對外協同服務;建立數據安全保障機制,設立安全技術防范體系。加強安全監測、管理,特別要加強身份認證與訪問控制系統建設,確保信息使用過程的可監控、可溯源。
三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快制定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政府保密數據采集、使用和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基礎上,制定關于數據產權歸屬、轉讓和涵蓋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傳遞、檢索、授權應用等環節的法律法規;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信息數據法律體系;在立法、司法和執法環節中加大對信息數據造假、泄露、盜竊、盜版侵權等活動的打擊力度,保障個人、企業和國家數據安全。
四是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成立國家專項科研基金,大力支持數據科學的基礎性、關鍵性和前瞻性研究;組建產業聯盟,構建大數據技術的“政、產、學、研、用”聯動機制,以應用刺激人才培養,促進技術研發;在高校設立數據科學和數據工程專業,建立學科體系,注重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建立數據分析師等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鼓勵培訓機構開展數據人才培訓。圍繞數據思維模式和數據技術能力等方面,對信息化、統計和決策管理等部門的人才隊伍開展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