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12-13 10:26 來源:經濟日報
導讀: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要想掌握核心技術與尖端科技,尋求先進生產工藝的突破,掌握戰略主動權,必須在全球尋求商機,與高手角逐,搶灘攻堅。這一點,已經在制造業內形成共識。如今,有了高鐵這張新名片,伴隨著項目帶動的產品需求,我國裝備制造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近段時間,我國領導人多次向世界推介中國高鐵。高鐵儼然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張新名片,不僅中國高鐵迎來千載難逢的“走出去”契機,整個裝備制造業也面臨重要機遇期。
12月初,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期間,獲贈一個中國高鐵模型,李克強總理向其力薦這一高端的中國制造。11月底出訪中東歐的李克強總理與匈牙利、塞爾維亞領導人共同宣布將合作建設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同時與羅馬尼亞達成了合作建設該國高鐵的意向。更早以前,李克強總理訪問泰國期間與泰方達成了“大米換高鐵”的合作意向,中國高鐵展覽也隨李克強總理一起走出國門。
高鐵儼然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張新名片,高鐵正迎來新的“走出去”契機。
高鐵成為“排頭兵”
近兩年來,全球正步入高速鐵路發展的黃金年代,巨大的市場需求是強勁的推動力。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紛紛制訂了規模空前的高速鐵路發展計劃,即便是法國等“老牌高鐵國家”也相繼表示,將延長高鐵里程、提升高鐵品質。按照各國高鐵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世界高速鐵路總里程將超過5萬公里,未來7年內的新增里程將達到3萬公里以上,由此帶來的高鐵直接投資將超過1.1萬億美元。如果按全產業鏈的增加值計算,高鐵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則更為巨大。
作為全球運營里程最長、時速最快的中國高鐵,在工程實踐中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技術、管理人才、全產業鏈的經驗。中國機械工業信息中心專家白涌如告訴記者,中國高鐵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至少已實現了70%的國產化率,相關的專利問題也得以解決,高鐵的生產和出口已具備實力。
中國高鐵技術是從歐洲引進,在吸收、消化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且結合了中國自己的創新。從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高鐵開通至今,中國高鐵運營里程數差不多是其他所有國家里程數的總和,運營發展規模和積累的經驗難以被別國超越。同時,在寒冷條件下的高鐵建設方面,中國也積累了經驗。從整體形勢來看,中國高鐵出口積極向好,頗受國際市場歡迎。
近兩年間,有100多個國家元首、政要和代表團考察了中國高速鐵路。目前,中國鐵路建設在利比亞、尼日利亞、阿聯酋、阿曼、伊朗、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委內瑞拉……幾乎都有普通鐵路建設、電氣化改造建設、高鐵建設項目。目前,美國、俄羅斯、巴西、沙特、土耳其等幾十個國家都希望我國參與他們國家鐵路項目的合作,有些項目已經開始實施。
據了解,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高速鐵路合作關系,總合同額達260億美元。
開辟東盟市場
高鐵迎來“走出去”的好時機,怎樣打好這張牌是關鍵。高鐵項目在同一時點上不可能遍地開花,而應有所側重。當前,最應該做的就是配合落實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互聯互通的相關政策措施。
首先,先易后難,逐步推進。有些國家可以率先啟動,比如泰國。可以把在東盟國家第一個投資的高鐵建成中國對整個東盟高鐵投資的形象工程,拉近中國與東盟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同時通過高鐵,帶動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礦產資源開采、旅游業等的發展,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生更大的貿易創造效應提供基礎設施支撐。由中國的高鐵技術輸出帶動資本和勞務,迎來服務貿易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其次,后方要有支撐。國內要有一個機構對高鐵走出去進行統籌,使涉及高鐵各環節的企業統一“走出去”,形成合力,為東盟各國提供最高效最優質的高鐵服務。
此外,要加強金融服務。努力促成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讓有關國家擺脫對高鐵建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高鐵建設花費不菲,在國內,成本最低也要每公里4600萬元,最貴的達到1.8億元。如果有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融資支持,資金的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帶動制造業升級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要想掌握核心技術與尖端科技,尋求先進生產工藝的突破,掌握戰略主動權,必須在全球尋求商機,與高手角逐,搶灘攻堅。這一點,已經在制造業內形成共識。如今,有了高鐵這張新名片,伴隨著項目帶動的產品需求,我國裝備制造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副秘書長呂瑩接受采訪時表示,前兩年工程機械產品出口增長很快,近一兩年來,由于國際市場經濟環境、國際貿易壁壘增加和人民幣匯率問題,出口受到影響。此次由政府出面推廣高鐵項目,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無疑是個大利好。
他表示,高鐵項目作為大系統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會集中大量使用工程機械設備,會產生多品種全方位的產品需求。國產工程機械設備在國內高鐵建設中,已經實踐演練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適應性的改進,技術和服務方面非常成熟。因此,對于高鐵在國際市場的拓展,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非常重視,期待能有所作為。
同時,呂瑩表示,海外項目的實施,對于工程機械行業自身產業升級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由于工程機械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海外市場競爭壓力更大,企業也面臨當地氣候條件差異、空間距離更遠、售后服務難度加大等問題,對此,企業應有充分的預期,做好應急方案。
“高鐵項目具有典型示范意義,是在為中國制造樹立招牌,中國制造業自身也要加快產業升級,做好迎接國際市場的準備。”白涌如表示,此次由國家領導人打出中國制造的招牌,對行業來說非常好,也是國內裝備制造業具備了國際競爭能力的體現。但從國內現狀而言,對于化解產能過剩本身來說,可能效果不大。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必須產業升級,而產業升級最大的障礙就是產能過剩。企業要抓住當前的機遇,打開市場空間,加快升級步伐。
延伸閱讀
工程機械
2008年,中聯重科就以2.71億歐元收購了意大利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100%的股權。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掀起并購潮。濰柴集團收購法拉帝,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柳工收購波蘭HSW,徐工集團收購施維英。中國工程機械巨頭海外收購頻繁,一方面是由于歐債危機帶來了目標公司估值走低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對核心技術的渴望以及對擴張海外市場的需求。
石油和石化裝備
出口出現逆勢增長。今年1至5月,石油和石化裝備制造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完成176.74億元,同比增長10.56%。從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發布的數據來看,2012年中國石油的裝備制造業務出口簽約額和出口額指標創歷史新高,較上一年增長均在22%以上。
特高壓電力設備
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國內企業在高端產品領域實現了出口零的突破。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研發設計和制造技術的自主創新,反哺了其他比較低電壓等級設備的國產化進程。這使國內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