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12-02 11:03 來源:中國工業報
進入10月份以后,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大中型城市,相繼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分析人士認為,霧霾在倒逼我國經濟轉型,如果經濟不轉型,霧霾就不可能根除。
11月21日,在“中國—東盟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論壇”上,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曾少軍表示,能源作為經濟的血液,需要首先轉型,而新能源必須挑起能源轉型的重擔。但是,即使到2030年,我國清潔能源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傳統能源。曾少軍建議,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應相互投資,并將投資交給市場。
面臨發展問題
隨著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國際油價不斷創出新高、燃煤火電污染環境及氣候變暖問題日益突出,積極推進能源革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廣應用,已成為各國各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戰略選擇。曾少軍表示,從長遠來看,發展新能源是方向,但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還將主要依靠傳統能源。但傳統能源存在“外部成本高、污染嚴重”等問題,而新能源同樣面臨“不穩定、不確定、高成本”的指責。
曾少軍介紹,在四川重慶、成都和達州等地區,頁巖氣的開采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很有前景。但現實是,頁巖氣礦區和傳統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礦區位置重合。盡管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增加了巨額補貼,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幾家大型國有企業開采頁巖氣的動力不足。
根據調查得知,相比較石油、天然氣的開采能夠掙錢,頁巖氣的開采往往是虧本的買賣。曾少軍說,10口頁巖氣井有9口可能是廢井,1口井需要投資1億元人民幣,需要砸10億元才取得1億元的回報。因此,小企業玩不起,大企業不愿意做。
10月24日,在第五屆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暨太陽能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表示,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例如至今為止,將新能源仍然看作是補充能源,僅僅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增量上考慮問題,而沒有形成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共識。
同時,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的要求難以全面落實,導致風電棄風電量現象嚴重。分布式光伏發電在享有無障礙并網還存在困難,自發自用余量上網的模式還需要完善,這使得分布式發展受到了制約。
而且,新能源在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上不足,政府在新能源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上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王駿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問題已經影響了新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實現。
需明確戰略定位
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國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大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發展新能源就首當其沖。為此,需要全社會進一步明確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中的定位。
實際上,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國際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我國未來的能源產業發展將更注重新能源的產業創新。新能源要爭取政策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技術、產品和營銷等方面的創新來降低成本,這樣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曾少軍認為,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將是我國解決能源環境問題、履行對國際社會承諾的重要突破之一。我國要走穩健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的能源之路,需探索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如果未來一段時間,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那么我國應推廣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這就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分別是煤化工、天然氣替代燃煤、以及發展頁巖氣。
第二,我國在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下,應大力推廣煤的高效利用。
第三,新能源要與傳統能源包容式發展。新能源要與傳統能源相互容納,并逐步完成戰略轉型。同時,要推動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相互投資,加強傳統能源新技術的改造和利用。
第四,我國要突破儲能技術。新能源資源豐富的地方地偏人稀,國家電網投資接納新能源不經濟,導致風電、光伏的“棄風”、“棄光”現象嚴重等問題,儲能技術進步已成為發展新能源的關鍵。
發展空間巨大
王駿表示,國家能源局將有針對性地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進一步明確可再生能源是替代能源的戰略定位。從德國、丹麥等先進國家的實踐經驗來看,可再生能源電力已經成為電力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可再生能源應當也完全可以做到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也就是說,無論是能源供應緊張還是寬松,可再生能源都應當優先利用。或者說,只要地球上還有化石能源的消費,新能源就有發展的空間。
第二,推進市場體制機制改革,為新能源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是解決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難、拓展未來發展空間的根本性保障。一是積極推進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進程,盡快實現依靠市場配制資源,不斷提高發展效率。二是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優先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時,要高度重視發展質量,嚴格地以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作為科學取舍的標準,務必使新能源在發展中具有可持續性。三是要改善和規范各級政府的管理方式,自始自終堅持開放理念,盡可能通過競爭或比較機制來實現政府對新能源的各項支持。新能源有著許多與傳統能源不同的特性,特別需要我們尊重客觀規律,通過科學論證和積極探索制定正確的開發方針,避免政策失誤造成浪費。
第三,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科技進步,盡快降低新能源成本。技術進步是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生命力,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相對于傳統的化石能源,成本還是比較高,還需要政府的補貼。隨著我國新能源發電規模的持續增加,每年所需要的補貼資金數額也在不斷地增加。按照現行的補貼標準測算,2013年需要補貼380億元人民幣,到2015年補貼資金的需求要超過700億元人民幣。如此高額的補貼將會推高全社會的用能成本,降低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同時也抑制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