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07-09 15:58 來源:南方都市報
搬運機器人代替工人在場內運輸原料、產品。
“唯一不變的是,變。”
在經濟低迷的當下,順德企業如何在新技術應用、創新生產上有新突破,并且形成全區經濟增長新動能?在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來刺激內需過程中,順德企業又如何通過技改、創新來抓取發展新機遇?求變做出解答,但變化到底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進行?南都試圖通過對區內企業的實地走訪,去探尋順德的傳統產業升級步伐,以及新型產業的成長路徑。
在大良美芝工廠,這個號稱生產了全球1/4空調壓縮機的車間內,正在進行一場生產線上的變革,目的是用機器人來代替普工,工廠近50個項目投入大約7000萬元。
這或許也是目前順德投入最大的一個智能改造項目,而他催生的也將是一個全新的產業 機器人生產產業,順德目前這樣的生產企業說得出來的大概三四家,但這些新創企業中卻已有年產值達到8000萬元的企業,相當于中國機器人生產第一股 沈陽新松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值的1/10。
使用
世界第一大壓縮機制造商的“省人計劃”
公司操作類的普工崗位會減少,但熟悉編程、設備維護的技工崗位將增多。工廠還將省下來的人工成本,返補到留下員工的收入增長計劃中。
“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工廠內部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把認為可行的提出,再進行評估、最終立項,并與機器人的供應商談實施方案,確定首批做32項,第二批19項。”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空壓工廠制造技術部部長黃錫槿坐在會議室中,談起工廠目前進行的這場變革,形容機器人制造產業是未來的產業。
黃錫槿大學所讀專業與機械制造有關,自日本東芝與萬家樂在1996合資辦廠以來,他便在該廠工作;1998年這家工廠因虧損股權重組,而后美的從萬家樂手中購入股權,該廠也成為美的控股公司之一,目前屬于美的的壓縮機事業部。
而正是這個工廠與安徽蕪湖的壓縮機工廠,將空調壓縮機的生產能力提高到了全球第一,據公開數據顯示,全球1/4的空調壓縮機由美芝生產。
但這全球第一的背后又是什么?黃錫槿透露,以順德工廠為例,工廠生產旺季高峰是在4-6月,操作類普工需要6800人。記者到工廠采訪時,旺季剛過,操作類普工人數下降到5000人。
“目前操作類普工包括一些90后員工,但是這些員工的就業觀念與他們的上一輩不同,這讓生產存在不確定性;另外,內地就業機會的增加,也使得珠三角企業感覺到用工荒。”在工廠里呆了20多年的黃錫槿深深地感覺到原來順德制造依托的優勢正在失去。
正是這些變化,使得他所在的工廠進行了前述頭腦風暴。
作為空調的心臟,壓縮機的生產主要是電機的轉子和定子的加工制造,雖然僅0 .5米左右的長度,生產工序卻極其復雜,需要鋁錠去壓鑄、安裝磁鐵、表面拉削、焊接、繞線、噴涂等多道工序,工人們在車間里忙碌,夏季時分更是大汗淋漓。
在壓鑄車間,幾位員工正在進行一臺機器人的調試,黃錫槿走到這臺機器人前,舉例闡述著公司目前進行的“省人計劃”,“通過兩臺機器人,完成電機轉子從上料、取料、噴離型劑、冷卻、風干、裝箱等一系列復雜動作,取代了2個人的操作,把員工從比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脫出來,同時避免了人工操作產生的碰撞,離型劑不均勻等現象,提升工序品質。”
除了壓鑄車間外,美芝還試圖對轉子裝配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直流轉子動作復雜化,要求精度高,需要5個工人完成,通過自動化裝置,實現全過程自動化;另外,還將通過對整條繞線生產線的智能自動化改造,生產線省略操作人數13人,實現整線自動化生產。
黃錫槿稱,公司所選的自動化改造項目實施期限為2年,希望2年便可實現成效;屆時,公司操作類的普工崗位會減少,但熟悉編程、設備維護的技工崗位將增多。結合省人計劃同時,工廠還將省下來的那一塊人工成本,返補到留下員工的收入增長計劃中。
制造
12條順德“機器腿”為華為省下50人
與美芝投入7000萬元的大膽變革相比,順德一家機器人供應商也顯得躊躇滿志,他們因求變已進入了一片藍海。如果他們能夠獲得類似這種勞動密集型規模企業的一次性投入訂單,產值有望突破性增長。
這家企業是順德區嘉騰電子有限公司,在大良和北滘都有工廠,生產搬運機器人(業界稱為AG V ),目前年產值已達到8000萬元。
創辦人陳友回憶,此前企業是在為東風風神汽車廠供應夾具時,才進入機器人生產這個行業;當時汽車廠認為物料多、搬運起來不方便,于是希望供應商們能夠想法為汽車廠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
由于這段經歷,他和一幫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潛心研究了A G V機器人的生產技術,并自主開發出了有其自主知識產權的A G V機器人產品。這個機器人體積并不大,大約長1米,但卻能夠拖動5噸重量的物品;另外,在機器人的頭部,還有一個從日本進口的傳感設備,價格1.5萬元,可以起到交通控制功能。
陳友認為,與順德區內的同行利迅達、鼎峰生產機器手不同,他所在公司生產的是“機器腿”。上月底在北滘的生產車間內,陳友透露,他生產的“機器腿”已經被華為在東莞的松山湖工廠使用。
當時,華為試圖在4層、每層3萬平方米的車間內對物流系統進行改造,一次性投入300萬元,購買了12臺嘉騰的“機械腿”。最終華為工廠省去的員工數為50人,按工人6萬元年薪計算,華為工廠在一年便已回本了。
產業觀察
資金和人才是發展瓶頸
順德物聯網信息中心主任歐陽紅群一直在關注著順德的機器人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他透露,目前機器人制造產業在順德僅是起步,目前全國有名的機器人企業則是分布在沈陽、長三角地區。目前資金投入、研發人才是區內機器人制造企業的發展瓶頸。
而記者了解到,目前被稱為國內工業機器人第一股的企業沈陽新松股份有限公司,其年產值在8億元,相當于嘉騰的10倍。嘉騰電子相關負責人坦言,雖然與新松有差距,且起步慢,但嘉騰目前也一樣能夠生產出合裝A G V這類此前由新松獨家壟斷生產的產品,而他們也一樣將上市確定為公司發展目標。
歐陽紅群還認為,與機器人制造產業剛起步不同,目前區內試圖運用機器人來進行生產線改造的企業則不少,尤其是一些規模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這類企業對產品生產品質有追求,對于一些勞動強度大、質量很難保證的工序,如焊接、打模、搬運,更是有自動化的需求;但同時,這類企業關注的是機器人替代后的效率與質量問題,且一般需要一次性大的成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