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05-28 15:36 來源:企業觀察報
為了扎根中國,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實現“中國速度,中國成本(China speed,China cost)”,西門子本土化重塑的決心和力度超過了過往,不惜從組織體系上在中國打造完整的價值鏈,在產品戰略上更是在全球范圍內制定出了SMART戰略。
西門子的決策者們希望通過推行該戰略,使產品的研發、生產、市場部門做到“多快好省”。西門子(中國)首席執行官程美瑋曾對SMART戰略有過解讀:“SMART戰略就是要為新興市場中的用戶提供功能夠用的、價格可負擔的和簡單可靠的產品。”
實現SMART的途徑
目前,西門子開發出的SMART產品已經超過160種,覆蓋公司工業、醫療、能源、基礎設施四大業務領域。
《企業觀察報》記者在采訪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院長徐亞丁時,他表示:“要做到SMART,我們研究院要利用中國創新資產,并結合西門子全球的創新優勢。”
經過一番摸索,徐亞丁得出結論:“我們始于橫向創新,結合縱向,最好能結合中國需求出其不意地創新。”
徐亞丁向記者透露,西門子有龐大的研發部門。然而西門子發現完全自主研發有時耗時過長,不僅影響上市速度,又會消耗大量研發成本,顯得不那么SMART。
在西門子研發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西門子與中國一家公司合作開發的尿沉渣測試儀,它能實現20個尿樣數據的同時讀取。這款產品中西門子提供算法,合作公司提供設備。這個組合互補性較強,中國本土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信譽度低,且沒有大量資金研發算法,而西門子雖擁有研發技術優勢,但是深陷到設備研發中既浪費時間,也沒有成本優勢。
與研發部門相比,市場部門更加活躍。據不愿透露姓名的西門子內部員工表示,西門子市場部門與研發部門是松散型合作模式,市場部門可以和其他研發機構合作,這一點可以有效節約成本。
不僅如此,西門子還在中國成立了一個“007”部門——風險技術部門,英文簡稱TTB。這個部門每年在各行業不同領域刺探最新的技術成果,經過技術評審后,給出是否投資或者合作的建議。TTB總監李明告訴記者:“從2005年開始到現在,7年時間TTB有19項成果,平均每年3個左右的成功案例,這個成績甚至超過了一些名氣很大的VC。”據李明介紹,在這些案例中,就包括之前提到的尿沉渣分析儀,由于TTB介入,成本下降46.4%,僅在18個月就完成上市。
可能存在的風險
西門子本土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初,西門子按照一般跨國公司的運營辦法,自上而下地空降高管,很快就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派下的精英并不能理解中國人的特殊產品需求。
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經理王鋼向記者介紹道:“于是,西門子再次改變策略,在中國搭建完整的產業鏈。我們并不是在中國設一個分支部門,而是從總部把整個部門摳出來放在了中國,既管中國市場,也管其他市場。” 王鋼認為西門子想實現本土化,就要融合中國式管理。
所謂“中國式管理”,百度百科解釋“中國式管理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式管理哲學透著厚黑,遠看是中西醫結合療效好,走近一看可能還是光膀子的‘山大王’揮舞著‘舶來主義’。有問題的不只是無法下沉的洋鬼子,還有拒絕全盤西化卻營養不良的半吊子土鱉。最要不得的是,西門子學到了我們要摒棄的一些東西。西門子在實現本土化的道路上,SMART戰略要合理把握一個度,做到身段下沉、品性不變,價格滑落、性能不變。”
西門子上海分公司技術經理湯禹成告訴記者,在中國推行SMART戰略并不是舍棄原本技術標準優勢,雖然在各國執行標準不同,但是質量是一致的。
如果標準降低的風險是過度擔心,硬幣的另一面,就是西門子SMART戰略有名無實,無法下沉到位。王鋼告訴記者,西門子的中國夢是從中國制造走到中國創造。業內人士分析:“技術和市場引領是兩個概念,部門間很可能存在戰略理解錯位。對于西門子要開發的新興市場,可能需要的不是最新潮的產品,而是實用、易操作、實惠的產品。昔日陽春白雪,今朝下里巴人,縱使決策層不惜下放身段,然而潛在的市場風險、研發內心的掙扎、錯位的管理混搭使得西門子要實現中國夢并不容易。”
由此,業內擔心西門子如果激進實現SMART 戰略,對于西門子而言有諸多風險,但是許國禎卻堅信踐行必有價值:“金磚國家和中東地區在2009年到2015年期間將實現7.1%的每年平均GDP增長。而全球平均水準只有3.6%;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也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恢復到健康狀態,中國2013年的經濟增速將為8%。”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市場多變對西門子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此時拿到一份IMF的靜止數字并不能讀懂中國市場。這個預期可能過于樂觀,甚至超過中國政府比較不保守的預期。
面對質疑,許國禎對記者表示:“我個人也覺得這個數字有些樂觀。不過,我們只是引述IMF的數據,西門子本身有一攬子數據來源,包括國務院的一些數據。我們知道,經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也會靈活機動地應對市場變化。7.5%-8%只是參考數字,即使是取下限,相信在全球也是讓人羨慕的數據。我們在執行了SMART戰略后做了跟蹤調查,有三點體會:首先,這個戰略是正確的,160多項產品市場反饋非常好;其次,我們原本研發出針對中國細分市場的產品,投放后發現有全球推廣的價值;最后,我們發現推進此戰略的速度還不夠快。因此,今年我們仍將大力推行SMART戰略。”
SMART戰略
2004年年底,徐亞丁回國主持西門子中國研究院工作時發現,發達國家的創新往往是開發出新的需求,而在中國卻仍然存在多樣化、大量的基本需要。為此,西門子應該根據中國市場的特殊需要創新開發產品。
不過,這種想法與當時西門子的產品戰略“One fits all”相左,后者要求西門子著力開發全球適用的通用性產品。
2005年,徐亞丁與西門子全球研發負責人在北海公園會談后,提出中國市場的創新戰略。
這一簡稱為SMART的產品戰略包含五部分,即Simple(簡單易用)、Maintenance-friendly(維護方便)、Affordable(價格適當)、Reliable(可靠耐用)、Timely-to-market(及時上市)。
它不僅包括SMART產品在中國的生產,還包括新生態系統的搭建,研發及供應鏈的本土化,以及與政府和關鍵合作商的合作等。
該戰略一經提出便在其位于中國的16個研發中心和65家運營企業同時貫徹執行。
SMART戰略瞄準的市場,就是基數巨大的經濟型市場和新興國家市場,以自動化產品為例,2011年中國市場規模為345億元人民幣,而中高端市場僅占47%,經濟型市場則高達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