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05-24 15:18 來源:成都商報
“我們是一個老牌公司,也是一個非常新的公司,這么多年只有一個東西保留下來,那就是施耐德這個名字。”
適應
“每個地區都有它的特點,比如你在重慶,就應該跟他們說重慶方言,你要了解他們的方式。”
轉型
從過去的多品牌轉為“一個施耐德電氣”品牌,從以產品為主向產品和解決方案并重的模式轉型
施耐德電氣全球CEO、法國人Jean-Pascal Tricoire是個中國迷,他有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趙國華。香港本地或在香港有駐點的世界500強企業都會首選中環、灣仔一帶作為辦公地點,施耐德電氣卻將辦公室選在鲗魚涌。
在施耐德電氣采訪室,趙國華向成都商報多媒體集群記者講述了這家已有177年歷史、出身于法國鑄造廠的世界500強企業的漫長歷史,他總結說,施耐德電氣能基業長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順應時代和客戶的需求,繼而做出改變。
變革之道
177年的“老店” 只有施耐德3個字沒變
趙國華于1986年加入施耐德電氣旗下的梅蘭日蘭,做銷售相關的工作。這一時間與施耐德電氣公司1987年在天津建立中國第一個合資工廠梅蘭日蘭的時間相當。趙國華開玩笑道:“這一決策和我可沒什么關系。”隨后,他糾正記者說,施耐德電氣進入中國并不是1987年而是1981年,“1981年我們在河南平頂山進行技術轉移,第一次與中國的電力行業合資。”施耐德的電氣業務也正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壯大,并先后于1988年、1991年和1992年并購了TE電器、實快電力和梅蘭日蘭,而此前施耐德的業務重心主要集中于鋼鐵工業、重型機械工業以及輪船建造業。
由法德邊境的施耐德兩兄弟創辦的施耐德最初進入的領域是鋼鐵制造,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已成為專業武器制造商的施耐德與當時的國際電氣集團西屋(Westinghouse)結盟,將業務拓展至發電站、電氣設備和電力機車的生產制造。戰后,施耐德逐漸停止武器制造,進行集團結構重組,并將業務轉向建筑、鋼鐵和電力行業。
“施耐德成立于1836年,我們是一個老牌公司,也是一個非常新的公司,這么多年只有一個東西保留下來,那就是施耐德這個名字。除此之外,上世紀70年代的施耐德電氣和現在的施耐德電氣,沒有一個共同的地方。”
那施耐德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趙國華停頓了一下,想了想,“在施耐德,成功之道的第一條是要嘗試不同的任務、擁有不同的經歷、開展新的業務、探索新的業務,成功的人必須敢于面對挑戰;第二點是要愛從事的行業、愛客戶、愛同事;第三點是要腳踏實地地做事,能夠很好地與團隊合作,有開放的思維,接受新鮮人和事物,多元化。”
競爭之道
能效管理 每個家庭每年節約30%能耗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推進,大面積基礎設施和樓宇拔地而起,這對于施耐德來說,是很大的商機。此外,中國‘十二五’計劃在節省能源方面的目標(GDP能耗)是節省16%。節能減排任務出臺后,能耗大的機構或行業,比如大型鋼廠、比如酒店,都將自己的能源管理項目外包給電氣公司,實行合同能源管理。致力于成為“全球能效管理專家”的施耐德電氣在2009年推出“一個公司”計劃,即從過去的多品牌轉為“一個施耐德電氣”品牌,從以產品為主向產品和解決方案并重的模式轉型。
何謂“全球能效管理專家”?趙國華介紹,以樓宇中的家居能效管理為例,施耐德家居能效管理系統就是將電子設備、影音產品及通訊網絡連接在一起,當家中沒人的時候,遠程操控便可以使家中的電器關閉,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同時,家中所有開關都可集成在一個控制面板上,用戶在家可以更加自由便利地控制家電的開啟和關閉,“這種能效管理可以讓家庭每年減少30%的能耗。”
然而,“覬覦”能效管理解決方案的并不止施耐德電氣一家。早在2007年“綠色樓宇計劃”概念興起時,西門子就積極向各種技術解決方案轉型。當時,西門子全球CEO羅旭德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計劃到2010年,把環保組合產品的相應業務量提高到250億歐元”。此外,ABB也對該業務寄予厚望。施耐德靠什么應戰?趙國華說,施耐德電氣是更加專注于做智能解決方案的公司,“施耐德有一個能源科技的業務部門,能源科技體現在電力、風力、建筑、民用住宅、數據中心等各個領域,我們在每個領域都有解決方案和技術,可以放在一起解決客戶的問題。”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描述為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在他勾畫的藍圖里,每一座建筑都可轉化為微型發電廠,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并利用存貯技術存儲間歇式能源,再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電網轉化從而實現能源共享。
趙國華說,一年前他和杰里米·里夫金見過面,“他描繪的藍圖和我們的愿景一模一樣”。趙國華說,施耐德會更深入地研發技術,讓世界更加有效率。
發展之道
辦公室搬到香港 客戶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
談到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情況,趙國華說:“每個地區都有它的特點,比如你在重慶,就應該跟他們說重慶方言,你要了解他們的方式。”
公開資料顯示,在趙國華到任中國的1995年,施耐德電氣建立起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SECI)。這一階段,施耐德在中國的銷售額突破10億元。2000年之后,施耐德參與到更多的中國重大項目中,其中包括奧運場館周邊設施、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工程、嶺澳核電站等多個項目。而中國近十年房地產的飛速發展,也給施耐德帶來了諸多機會,并促使其在“順勢而為”的發展思路下做出相應的調整。
但“順勢而為”的前提是對“勢”有充分了解。“聽說你對中國政策很了解?”記者問道。趙國華回答:“對,非常了解。但這些政策所帶來的機會不光是施耐德電氣的,也是所有在中國的公司的。我們的機會在哪里呢?就是在發展新的技術,發展新的解決方案上。讓每所建筑物,每個家,每個城市都更智能,節省更多。”
兩年前,趙國華把辦公室搬到了中國香港,對此,趙國華解釋:“目前,施耐德大約有30%的業務在亞洲,另外,中國是施耐德的第二大市場,中國員工也是最多的。”趙國華說,施耐德在中國的業務中,西部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而成都將成為重鎮。
1995年,施耐德就在成都設立了辦公室,今年年初,又將西南首家分公司設在成都高新區。對此,趙國華解釋:“因為成都是一個發展較快的城市,也是西部的中心,很方便。而且施耐德堅持,客戶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
成都印象
20年前初到成都 他被火鍋辣哭了
回憶1993年因為旅行初次到成都,趙國華稱,當時成都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除了美景,還有火鍋,“當時我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說,一個人到了成都,非常餓,隨便找了家飯館進去,看別人在吃火鍋,我指著說,我要一個,結果吃一口,一下子就哭了。”
劉備、諸葛亮的故事,還有杜甫草堂,趙國華都記憶猶新,“那是一個安靜的城市,現在變得非常現代化”。“越現代化,施耐德電氣的生意才會越多吧?”記者問道。“我不知道,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未到來。但施耐德屬于未來,不屬于過去。”趙國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