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中國研究院創新培訓基地天工館。西門子供圖
僅僅強調為全球帶來高端產品并非最明智的策略。西門子同時面對有“夠用”需求的新興市場,針對特定細分市場為更多客戶帶來更多合適的產品。
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無疑是時下市場和媒體追捧的明星。5月16日,特斯拉股價再次上漲8.73%。5月以來,其股價漲幅已達68%。而根據特斯拉5月8日發布的公告,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取得了1120萬美元的盈利。
分析人士將特斯拉的成功歸因于其另辟蹊徑的顛覆式創新——通過從高端市場入手,改進電池管理系統等手段,在現有的技術邊界下成就了一番商業價值。
另一家最近被頻頻提及的公司是谷歌。其逐步趨向成熟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及新發布的谷歌眼鏡,均被認為是引領未來潮流的顛覆式創新。
事實上,這樣的顛覆式創新不僅來自于新興產業,也為傳統工業領域的企業所重視。西門子便是其中之一。
2007年西門子新任首席執行官羅旭德上任以來,西門子逐漸改變了過去“One Fits All”的思路,而是在SMART(簡單易用、維護方便、價格適當、可靠耐用、及時上市)理念的指導下,面向經濟型市場推出“夠用”的產品,并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創新體系和運營模式。
“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使得中國成為顛覆式創新的溫床,而SMART是西門子對于如何在中國進行創新的答案。”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院長徐亞丁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橫縱結合的創新
新興經濟體日漸成為未來世界經濟主要增長點已是越來越多人的共識。美國環球通視有限公司(GLOBAL INSIGHT)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2015年,金磚國家和中東地區將實現7.1%的年平均GDP增長,遠超過3.6%的世界平均GDP增長水平。
這一趨勢也為西門子公司所重視。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旭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經濟型產品是重要的增長之源。“你需要有適合特定市場需求的產品。僅僅強調我們為全球帶來高端產品并非最明智的策略。我們同時面對有‘夠用’需求的新興市場,西門子想針對特定細分市場為更多客戶帶來更多合適的產品。”
這便是西門子開展SMART創新的主要動機。從2006年該戰略在西門子內部達成共識以來,西門子已經開發了超過160種SMART產品。而在這背后,西門子在創新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沒。
在徐亞丁看來,創新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縱向的創新,即像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那樣,是對某一個細分領域的鉆研;另一個是橫向的創新,即洞察潛在需要、識別現有的最好技術并發展原創的集成和融合創新去滿足需要,如蘋果的iPhone。
而西門子想要做的,是把這兩個維度結合起來。
“我們結合西門子全球的創新優勢和中國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這個最大的創新資產,發展了橫縱融合創新法,始于橫向,結合縱向,以系統地發展出其不意的顛覆性SMART創新。”徐亞丁說。
人才與網絡
在徐亞丁看來,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首先是創新人才的儲備。“西門子希望能夠培養出具備橫向創新能力的人才,以識別現有的技術和洞察潛在的需要。”
在西門子中國研究院的創新培訓基地“天工館”,記者看到了有趣的一幕。這里并沒有冰冷的儀器和電腦,而是各式各樣像手工作品一樣的模型,研究人員圍繞著這些模型正熱烈地討論。
徐亞丁告訴記者,為了培養具有橫向創新能力的人才,西門子中國與斯坦福大學緊密合作,提出了i.DT橫向創新法。這種創新方法以極端用戶和初步的概念原型為外來刺激,整合多種技術或業務來滿足用戶需求。這正是“天工館”中模型的意義所在。
除了i.DT橫向創新法,西門子的另一個做法是通過開放式的創新網絡,即西門子高科技企業化中心(TTB)系統地獲得新技術。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圖像及數據處理研發部研發總監沈宏用電腦向記者展示了兩款產品,一款是型號為ATLAS的尿干化學分析儀,是西門子自己研發設計的產品;另外一款型號為US2026,是西門子和重慶一家本土企業合作的產品。該產品的功能是可以通過顯微鏡、電子照相機和專門的細胞識別算法,對尿液沉渣進行分析。
合作過程中,西門子發現該機器中的軟件在分析時的識別率和準確率很低,達不到西門子的要求,于是將其替換成了西門子自己研發的軟件。現在,這臺產品和西門子的ATLAS集成組成了工作站,成為尿液檢測的一個完整解決方案。
沈宏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如果是西門子自己研發設計這樣一臺機器,由于西門子研發設計管理流程很嚴格,很可能要5年的時間,成本也比較高。而通過與重慶這家企業以“made for Siemens”的方式進行合作,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將產品推向了市場,更快地響應了市場的需求。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上海)高科技企業化中心風險技術經理李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自2005年成立以來,該中心已經從外部獲得了共19項技術性產品及服務為西門子的業務部門所用。目前,除了美國和中國,2012年,西門子在自己的“大本營”德國也成立了高科技企業化中心。這充分佐證了這一創新模式的價值。
構建本土價值鏈
除了構建新的創新模式和體系,西門子的SMART創新之所以能夠有所成效,還與其對本土價值鏈的構建有關。
西門子驅動技術集團運動控制部標準產品業務產品管理部經理王鋼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很多外資企業是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而西門子則致力于在中國構建涵蓋產品管理、研發、采購、生產以及銷售和服務的本土價值鏈。
得益于此,中國市場在一些產品體系的定義方面已經頗具話語權,所生產的產品也不僅在中國市場銷售,還輻射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北京西門子西伯樂斯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康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從2005年到現在,SMART產品占公司產品的比重從不足10%上升到接近50%。公司產品有62%面向的是海外市場。
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驅動技術集團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鄧洪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西門子有一款型號為LOGO!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最早是在德國設計生產的,后來轉到中國來設計生產。如今已經是第三代產品,產品變簡單了,更容易維修了,功能也更強了,并成功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西門子東北亞區企業傳播總監許國禎告訴記者,西門子之所以重視在中國構建本地價值鏈,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市場機會,還包括運營公司的成熟度和累積的研發能力等多項因素。在許國禎看來,對本土價值鏈的構建,讓西門子達到了所謂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成本”,也為SMART創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那么,中國將從西門子的SMART創新中收獲哪些啟示呢?
徐亞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一番話,或許可以作為這一問題的答案。他告訴記者,如果能夠立足于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進行創新,中國未來將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