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04-08 16:2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奧巴馬提倡的美國制造業復興計劃正在全球制造業格局內掀起一場“蝴蝶效應”,對此前作為“世界工廠”的亞洲各新興經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挑戰。
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在不余遺力地為重振美國制造業搖旗吶喊。復興制造業是他經濟復蘇計劃的關鍵內容,他認為制造業對美國未來至關重要。
奧巴馬在其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說要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制造業的磁場;他親自前往美國地方的制造工廠,表達他對制造業的信心和重視。他說:“我相信制造業,相信這個行業能讓美國變得更加強大。”
制造業已經開始回流美國。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宣布將在今年投資1億美元將蘋果電腦的一條生產線搬回美國;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也將在美國組裝,實現“美國制造”;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也計劃投資10億美元重振在美國的電氣業務。
波士頓咨詢公司去年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106家年銷售額不低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慮或計劃把部分制造業務遷回美國。
哈羅德·西爾金(Harold Sirkin)是波士頓咨詢公司資深合伙人,他也是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美國制造回歸》的作者。他在報告中預言,制造業將回流美國。
西爾金在報告中認為,相對于美國而言,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正在快速縮減。到2015年,考慮到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美國生產力提升、美元走弱等因素,對于在北美消費的很多產品來說,在美國一些地區制造將會和在中國制造一樣經濟。西爾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趨勢比他當初預期的還要顯著。
制造業回流美國加速
《21世紀》:你之前在《美國制造回歸》報告中稱,由于經濟變化,人們將在未來的五年內更多“美國制造”的產品。現在看來,這個趨勢是比你2011年所預測的發展得更快還是更慢?
西爾金:我們在2011年曾說,我們并不期望在2015年之前看到很多制造業“回流”(re-shoring)現象,因為在那之前經濟狀況不會太有利。不過與預期相比,我們已經看到了更多的制造業回流現象。當時我們認為會在2015年之前看到少數一些例子,但現在已經確定的案例有將近200件。
《21世紀》:現如今中國制造業似乎不如以前那么有吸引力了,你認為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上升嗎?
西爾金:在勞動力價格較低的時候,中國當然更具吸引力。但我并不認為中國制造現在已經喪失了吸引力——對于許多產品而言,中國依然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制造國。
這些產品包括三類,其一是在中國或者亞洲其他地區銷售的商品。中國的國內需求正在急劇增長,亞洲其他地區也在迅速發展。其二是附加值高且運輸成本低的高科技產品,可以在中國實現有效生產和運輸。其三是在中國擁有成熟供應鏈以及較高技術能力水平的產品。
《21世紀》:你在報告中建議公司重新評估在華戰略。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許諾今年將投資過億,將一條蘋果電腦的生產線搬回美國,這是“重新評估中國戰略”的一個好例子嗎?
西爾金:我并沒有足夠的信息來確定這是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企業確實應該重新評估自身的制造戰略,以確保能夠在合適的地方為自身的終端市場進行生產制造。而且,企業應該定期開展這樣的評估。
美國政府重振制造業
《21世紀》:據我們所知,美國正在發起“再工業化”戰略,以復興“美國制造”。美國政府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實現這一計劃?
西爾金:我不敢斷言美國是否制定了所謂的“再工業化”( re-industrialization)戰略,但美國正在通過培養認知以及發起“選擇美國”項目,推動美國和國外的制造商重新考慮“美國制造”。美國各州也采取了經濟發展支持措施,以幫助吸引企業投資。
《21世紀》:就復興美國制造業,你給奧巴馬總統提供了哪些建議?他最近在不少場合都強調了重振美國制造業的重要性。
西爾金:考慮到經濟狀況正在發生的巨大轉變,我建議奧巴馬總統讓大家認識到美國制造業不斷增長的競爭力,這樣企業就會考慮在美國從事生產制造。奧巴馬總統傳遞這一訊息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提升競爭力避免產業空心化
《21世紀》:歷史上,美國、 英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都或多或少遭遇了“產業空心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本撤出制造業、工廠外遷。美國是如何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政府和公司有哪些應對措施?
西爾金:當制造業衰落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浮出水面。但除非經濟體能夠像美國這樣變得更具競爭力,否則其制造業往往會進一步萎縮。
美國鼓勵得更多的是競爭,而不是保護主義。如果其他地方更適合從事生產制造,企業就會轉向這些地方。這在過渡時期會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會使美國的競爭力得以保持。激烈的競爭勢必導致優勝劣汰。
《21世紀》:我們應當如何看待“產業空心化”這一現象?這一現象是不是每個國家在發展制造業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西爾金:“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并非不可避免。如果你能夠找到方法,讓你的國家變得更具競爭力,就可以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
《21世紀》:中國也面臨潛在的“產業空心化”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在中國的工廠搬回母國或者向更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如越南、 印度尼西亞或墨西哥轉移。中國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你有何建議?
西爾金:鑒于中國經濟的增長狀況,我并不認為中國的制造業在未來幾年中有很大的“產業空心化”風險。我認為,中國制造業的繁榮還將持續很長時間。中國擁有世界級的能力以及成功的巨大動力。其生產力將進一步提升。就國內銷售而言,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且增長迅速。雖然沒人能夠預知遙遠的未來,但我認為中國擁有成功所需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