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3-03-18 09:38
說到趨勢,它的名聲并不好,主要是因為趨勢往往跟流行時尚劃了等號。一提到趨勢,人們立刻便聯想到骨瘦如柴的模特身穿夸張的服飾在T臺上走著貓步,又或是某種新流行的紫色調,可一旦換季便再也無人問津。
然而趨勢并非無足輕重,尤其是那些長期形成的趨勢。如果有許許多多的聰明人都愿意在某個創意上投入多年心血,以及成百上千萬乃至數十億資金的話,那么這個創意或許去確實是有點價值的。
如今的我們,即將邁向一種新的數字技術范式,它代表著那些由我們創造的技術,在能力上正開始勝過我們自身。現如今,電腦為我們決定將哪種產品擺上貨架,替我們在法律訴訟中完成取證工作,甚至還能在智力競賽節目中奪魁。不久之后,就連開車和醫療診斷這些事情也都將由電腦來完成。以下便是驅動這種數字技術范式的五大趨勢。
1.非觸控界面
我們已經習慣于這樣一種概念,即電腦是用手來操作的機器。正如X世代的人習慣使用鼠標和鍵盤一樣,如今的千禧一代能夠用閃電般的速度發送短信。每當出現技術上的迭代時,我們都需要發展出新的技能來熟練掌握它。
所以說,這股向非觸控界面邁進的新趨勢是如此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此。從微軟(Microsoft)的Kinect體感控制器,到蘋果(Apple)的Siri語音助理,再到谷歌(Google)的投射式眼鏡,我們開始期待著電腦能夠適應我們,而不是我們去適應電腦。
基礎性的模式識別技術已經發展了好幾代,隨著研究成果的加快轉化,我們可以期待,十一二年之后,電腦界面將變得幾乎無法跟人區分開來。
2.原生內容
過去幾年來,數字技術變得越來越本地化、社交化和移動化,我們的起居室將成為數字技術的新戰場,無論是網飛(Netflix)、亞馬遜(Amazon)、微軟、谷歌、蘋果還是眾多有線電視公司,全都想要開發出一套提供大眾娛樂內容的模式,并搶先掌握主導權。
開發原創節目是一種新形成的策略,目的在于吸引并維持訂戶基礎。最近網飛推出的電視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就是一個成功例子,該劇由凱文·斯帕西(Kevin Spacey)和羅賓·賴特(Robin Wright)主演。亞馬遜和微軟也迅速跟進,表示很快就會推出自己的原創內容。
有趣的是,作為執行這套策略的先驅——HBO卻反其道而行之。該公司的HBO GO流媒體應用雖然目前還要求是有線電視付費訂戶才能使用,但卻可以簡便地取消這種關聯,如此一來,這款應用便成了網飛的直接競爭對手。
3.大規模在線
最近這十年,諸如《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等大型多人在線游戲大行其道。玩家不再是與電腦斗智斗勇,而是與成千上萬的其他玩家一起實時共玩。這樣的游戲可以讓你欲罷不能。(但是當你發現,剛剛截殺的那個邪惡野蠻人在現實生活中原來是個14歲的小丫頭,也會讓你感到一點點惶恐。)
眼下,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變得大規模在線化。汗學院(Khan Academy)為學齡兒童提供數以千計的教學模塊。代碼學院(Code Academy)向所有人傳授各種編程語言。這類在線教育的最新迭代當屬大規模網絡公開課(Massively Online Open Courses),它能夠提供大學水準的學習指導。
這股大規模在線的趨勢甚至蔓延到了政界。不久前,奧巴馬總統通過Reddit網站的“什么都能問”(Ask Me Anything)活動和谷歌的Hangouts視頻群聊功能與普通選民進行了直接對話交流。
4. 物聯網
物聯網可能是最普遍的趨勢了,所有我們與之互動的東西,都變成了電腦化的實體。我們的住房、汽車甚至街上的物體,不但能與我們的智能手機,也能在它們相互之間,順暢地進行互動。
有兩項技術將在未來幾年對這股趨勢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一項是近場通訊技術(NFC),它能夠讓相鄰的設備進行雙向數據通訊;另一項技術是超低能耗芯片,采用這種技術的芯片將能夠利用周圍環境的能源,進而讓電腦化實體遍布所有你想象得到的地方。
雖然物聯網已經在形成過程中,但很難瞧清楚它將把我們領向何方。有一些應用,例如移動支付和IBM的“智能星球”計劃,在短短幾年內就會大范圍普及。隨著消費者能夠通過現實世界的廣告對數字產品進行無縫接入,市場營銷也將會發生轉型。
可是,當計算過程不再是停留于桌面,而變成我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某種自然平常的互動方式時,還真說不好其影響會是怎樣的。
5. 以消費大眾為導向的超級計算
每個人都領教過撥打客服電話然后不得不與自助服務系統打交道的無奈和失望。自助服務其實還挺好用的,但就是要花點功夫。在重復了好幾次操作后,你會發現自己恨不得把回答塞進電話里,又或者寧可與某個海外客服中心帶著濃重口音的人直接對話。
電腦計算面臨的下一個重大挑戰就存在于此。我們過去常常要等待臺式電腦處理指令,后來又讓看似永無止境的網頁進度條耗費我們的生命,而眼下的我們正為自然語言界面無法如我們希望的那樣工作而苦惱。
歡迎來到電腦計算的下一個階段。正如我過去曾提到的,IBM、谷歌和微軟等眾多IT巨擎都在爭相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大數據系統通過云計算融合在一起,讓大眾能夠在任何地點獲取服務。
這些系統將比我們最好的朋友還要了解我們,不但如此,它們還能夠與整個物聯網以及全人類知識的總和相互連接。IBM的沃森(Watson)超級計算機就是它們中的第一個。它目前的造價高達300萬美元,不出十年將能夠降低到3萬美元這個大多數組織都能夠承受的水平。
當電腦消失
在電腦誕生之初,它們龐大的身形要占用整個整個的房間,并需要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來進行操作。后來,它們來到了我們的家中,而且簡單到十幾歲的小孩短短幾天便能夠熟練使用(成年人反而上手較慢)。現如今,三歲的孩子玩起iPad來就跟玩布娃娃一樣自然。
當今世界,電腦本身正在消失。它們融入到了物聯網內,融入到了非觸控界面里,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見了蹤影。那個電腦需要插入碟片才能工作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已經習慣了“軟件即服務”,而“硬件即服務”的時代即將來臨。
這就是為什么科技公司正變得日益以消費者為導向,并投資于原生內容之類的東西來吸引我們進入到他們的平臺。而我們將通過他們的平臺,登陸大規模在線服務來滿足自己的娛樂和教育需求。
帶有諷刺意味的是,科技的未來完完全全就在于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