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12-05 16:01 來源:廈門藍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公交集團積極思考探索公交事業的發展前景。
城市公共交通發展,保障市民便捷出行。
核心提示
公交票改、優化線路、提升服務、穩定隊伍……這已經成為廈門公交集團的日常工作和不斷優化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對于廈門的公交事業來說,要進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統,讓老百姓出行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公交出行就是綠色出行,公交優先就是百姓優先。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切實轉變城市交通發展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緩解交通擁堵的根本出路。
在積極追求優質服務、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廈門公交集團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從城市發展的角度,思考公交事業的未來。本著科學發展的大方向,公交集團初步從公交發展規劃、引導公交優先、創新發展機制等幾個方面集思廣益,希望能讓廈門的公交事業走出一條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
公交優先發展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10月10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關于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確定了八項重點任務;10月29日,在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會議上,交通部提出具體實施內容,提出全面實施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戰略。
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在這方面,公交事業的發展最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
事實上,在此次國家明確將公交優先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之前,廈門就已經開展了多年的相關工作。廈門市委、市政府近幾年來在公共交通發展上的一些做法,與國務院“八項重點任務”中的內容不謀而合,與十八大報告的相關精神有機契合。
比如,我市連續多年推進公交票改工作,使公交最高票價從8元降至目前的2元,1元線路約占9成;每年都積極對公交事業進行財政補貼,扶植發展,比如今年補貼約5億元;積極發展快速公交系統,大力推動軌道交通建設,島內公交出行率已接近40%,在全國居前列;進行公交企業改革,通過先進的管理手段提升公交服務水平、穩定隊伍,公交投訴率逐漸降低等等。
可以說,將公交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來抓、始終貫徹公交優先發展執政理念的廈門,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十八大報告催人奮進,廈門公交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些新的設想也隨之浮出水面……
【未來設想】
規劃引導 城區建設公交先行
公交票改,市民是最大受益者。圖為枋湖客運中心。
通過星級評定強化公交司機使命感。
交通部在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會議上提出,各地應從引領城市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公共交通,把有限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貫徹落實到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全過程。
與之前幾次采訪不同,此次公交集團面對公交路網規劃想法時,回答道:“公交開到哪里,新城區就建到哪里。”而之前,他們的答案是:“新城區建到哪里,公交就開到哪里。”簡單的先后順序調整,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際運營中得出的經驗總結,是從“做好服務”到“服務先行”的理念提升。
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各大城市要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把公交優先戰略落實到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政策保障等各個方面。
這個思路不無道理。“之前,公交在城市運輸中的地位,相對來說比較被動,比如,很多小區、商業項目建起來了,才開始規劃公交場站、線路,這帶來了不少問題。”公交集團負責人說。據統計,現在全市35%的公交車每天晚上都是“露宿街頭”,不僅違章占道停車,而且之中的隱患不少。而且,一些小區、商業項目沒有設立公交站,甚至還引發了不少矛盾,比如,前幾年公交車被“趕”出金尚小區,就是因為當初小區沒有設置公交站,車輛只能開進小區,產生的噪音讓居民不滿;這幾年這樣的項目也不少,比如新建的湖邊花園沒有場站設施,公交車違章掉頭、停放;萬達商業廣場沒有公交場站配套,車難坐、高峰期成為堵點……
規劃確實是門學問。“現在的城市建設,不是說建好房子就算,如果交通不便,再怎么倡導,也很難讓市民脫離私家車。”該負責人說,“所以我們提出,城區建設,公交先行。”
“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規劃先行。”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說,“要科學謀劃城市公交發展與城市功能布局,推動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實現以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走廊引領城市的發展。要將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并與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銜接,確保規劃落實到位,促進城市科學發展、有序發展。”
另外,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著力構建多層次、立體化、有機銜接、協調發展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應是重點內容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廈門在公交規劃先行方面,已經做出了不少探索。據介紹,2009年,市交通運輸局就開展居民出行調查工作,完成了《廈門市居民出行調查統計分析報告》,同時編制了《廈門市公交線網規劃》并組織實施;2011年,廈門市編制了《城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將“十二五”城市公共交通發展作為重點內容,明確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原則、導向、布局和保障措施,并初步在全市確定25個公交樞紐。
如今,已有不少的公交樞紐站投入使用,實際效果很好。比如,前不久投用的第一碼頭公交樞紐站,就是規劃先行的體現。在這個站點,不僅實現了普通公交、快速公交、輪渡的有效換乘,同時又降低了鷺江道的交通壓力,一舉多得。
公交優先 提升公交運營效率
廈門在公交規劃先行方面,已做出了不少探索。
BRT第一碼頭樞紐站。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倡導人本、集約、綠色、高效的交通運輸發展模式,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有利于從根本上推動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轉變。
隨著國務院在全國推行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廈門一直以來推動的“公交優先”,擁有了更強的推動力。
不過,雖然在公交路權優先方面,廈門多年來推動了普通公交路權、信號燈優先等工作,但實際推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公交專用道的推動更是“老大難”——一條湖濱南路,推了又停、停了又推,反反復復許多年,直到現在也沒真正實現“專用”。
市交通局的調查也顯示,我市目前公交路權優先的相關配套措施尚不完善,致使公交車運行速度慢(高峰期平均運行速度只有12公里/小時)、公交車周轉慢、準點率低,影響公交出行吸引力。記者調查了解到,廈門的公交專用道難以推行,原因有很多,包括基礎設施條件不能滿足、交通參與者關于公交優先理念不高等。
“深圳、廣州等公交專用道搞得好的城市,他們的道路資源要比廈門好,可以在主干道中間劃出專用道,廈門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市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但公交優先的巨大作用顯而易見。2006年,廈門日均公交客運量為105萬人次,2011年,這個數字變為220萬人次,增長209.5%,其中誰的貢獻最大?當然是快速公交。而快速公交,正是公交優先理念的完整體現——其擁有專用的道路、專用的調度、專用的場站設施,高峰時期能夠比任何交通速度都來得快,市民自然會選擇。
難道除了這種完全專用的公交設施,在現有主干道上,廈門就無可作為?未必。
應該看到,公交優先,不僅僅只是指公交擁有一條專用的、暢行無阻的大道,這其中還包含交通信號燈的優先、標識標線的優先等。現在,廈門公交集團提出,通過交通信號的優先配置、加強公共交通優先車道的監控和管理、配套設施建設等,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選擇部分道路先行試點。
如果試點順利,公交專用道將逐步擴大,在島內規劃建設“四縱四橫”八條公交專用道,逐步改善公交車輛通行條件,提升公交運營效率,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另外,市交通局建議,應該加快公共交通立法,用法規的形式支持公交優先發展。據悉,由于目前全國缺乏統一的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法律體系和發展標準規范,在推進落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財政扶持、用地保障、路權優先、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方面難度不小。
【發展期待】
創新機制
發展公交事業
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補貼補償機制,從設施建設、市場融資、稅費扶持等方面加大對公交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
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公交事業的發展,就是要深化公交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政府購買服務,為公交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由于“公益性”的存在,公共交通無法盈利。以廈門為例,在油價飛漲、各項成本均大幅提高的今天,公交票價不僅沒漲,而且還在降價,這肯定會帶來公交集團的虧損。
比如,2011年,市財政下撥公交補貼資金中,主要包括公交票改補貼、購置新能源公交車補貼、BRT虧損補貼等。以車輛投入資金為例,廈門全市公交車的數量從2006年的1943輛增加到2012年9月的3990輛,每年更新投放車輛300-500輛,并積極淘汰國II排放標準公交車輛。2011年,投入3.6億元,更新和新增投放公交車輛596輛(新能源車輛252輛、其他類型車輛344輛);截至2012年9月底已經更新投放公交車輛343輛。
這些巨大的投入,為的就是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適,同時城市環境更清潔,推進了公共交通的低碳環保。同時,公交集團也提出,廈門公交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公交機制改革方面進行創新。
有市民提出,“公交運營與場站分離”的管理模式在實行幾年之后,效果究竟如何,是否適應未來公交事業的發展,以及其中反映出的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探討。
“比如,一些公交車運營信息的改變,并不能及時反映在站牌上。”一位市民說,“我們打電話到公交集團,集團說這是場站的事。最后折騰了半天才知道這兩家是分離的。”
一些市民也認為,公交、場站,在一般理解上本應就是一家。設置多部門,不利于運營和管理,“從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市民服務的角度看,公交和場站也應該合并在一起。”一位市民說。
亮點
基礎設施完善
截至2012年3月,廈門全市公交停靠站點1753個,今年計劃新建改建公交站450個。近年來,廈門加快推進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4.48萬平方米的枋湖客運中心和1.5萬平方米的第一碼頭公交綜合樞紐,并于去年投入使用。目前,后溪長途客運站正在建設之中,海滄新城綜合交通樞紐、翔安客運中心等綜合交通樞紐已進入規劃論證、審批階段。
網絡完善
我市公交線路數量由2006年的135條增加到2012年9月的307條,增長227.4%,方便了島內外居民的出行,緩解了廈門的交通擁堵。2011年新開通公交線路77條,重點提高島外公交覆蓋面,按照公共交通島內外一體化的要求和省交通廳“村村通”的考核標準,已經實現建制村100%開通公交的目標。
公交票改
2006年至今廈門公交歷經5次改革,每次都本著惠民的原則,公交出行票價優惠幅度逐年加大、惠及范圍不斷擴大,每日惠及的乘客超過145萬人次。目前,1元票價線路251條,占81.76%,2元和上車1元、全程2元線路41條,占13.36%,其他BRT、鏈接線、專線等實行多樣票制的特殊線路15條,占4.48%。
智能公交系統
2008年,廈門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公交系統”,2009年公交集團全面使用智能公交管理系統,取消了傳統的手工路單并啟用電子路單,實現智能調度、自動報站、區域限速、斑馬線禮讓提醒、駕駛員刷卡管理、日檢系統刷卡管理等,依靠先進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安全和服務水平。
掌上公交
公交集團推出的掌上公交,每天訪問量超過20萬次,市民只要拿出智能手機輕輕一點,就能立即了解自己要乘的公交車現在的位置,到站大約還需要多長時間;上車后,還可以設置到達站點,手機會在到站前一站自動發出提醒。現在,“掌上公交”已經成為廈門“無線城市”的推廣宣傳手段。
公交智能化系統二期建設
2011年,公交集團投資近270萬元,啟動公交智能化系統二期建設,已完成服務器等電子設備以及廣播系統、網絡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防盜系統、LED信息發布系統等建設。
快速公交
為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廈門確定了發展以大容量交通為主的快速公交系統思路,2008年8月31日建成運營的3條全高架BRT快線及11條鏈接線,目前共有公交車輛270臺,日均客運量達到31.67萬人次。為進一步提高運能,公交集團提前更換120輛BRT車輛計劃已獲審批,其中將52輛12米車型更換為18米車型,提高BRT運載能力。
中巴退市
目前,我市原有6家中巴企業已有5家退出公交市場,原有30條中巴線路已退市29條,原有528臺營運車輛已退市520臺。所有退市的線路和車輛隨時由公交集團接替,融入城市公交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公交化運營、智能化調度,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星級評定
廈門共有公交司機近7000名,根據評定標準,共分1至5個星級,司機的星級在崗位服務證和袖章上均有體現。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5星級司機有133名,4星級535名,3星級1495名。1星級以上的司機占總量的約90%。星級評定讓一線駕駛員產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和對工作崗位的“使命感”。公交集團成立6年來,通過“公交精品線路”、“星級評定”等管理措施,事故率下降約67%,徹底扭轉了曾經的負面形象,公交司機也獲得了全社會的廣泛尊重。
公交出行率
全市公交日均客運量從2006年的105萬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220萬人次,增長209.5%,今年9月,公交日均客運量達到247萬人次,公交出行分擔率從“十一五”初期的27.5%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30.87%,2011年島內公交出行分擔率為39.02%,公交事業穩步發展。(記者 徐景明 王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