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11-27 14:58 來源:機電商報
導讀: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和困難增多的國內經濟形勢下,相信,很多電氣設備制造業的企業都感受到了2012年的寒度。高壓開關行業也不例外。
現在我國經濟發展處于一種遲滯期,市場快速萎縮,大家都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實際上這種情況在1992年、1996-1998年都出現過,高速發展過后必然會帶來一種停滯或下降階段。國家工信部科技司張力超處長表示。
當此前電力建設高速發展所引發的產能快速擴張遭遇到這種市場剎車,我國高壓開關行業正在體會大浪淘沙的感覺。
難看的利潤
從2009年開始,我國高壓開關的價格就在快速下降。我們這兩年產銷量是增加了,但產值和利潤都沒有什么變化,就是干的活多了,掙的錢少了。說起近兩年的市場遭遇,國內某知名高壓開關企業高層有些無奈,他所在的公司主營產品為110千伏、220千伏斷路器和組合電器。
與這家企業維持微利不同,一些龐大的企業集團已經陷入虧損。中國西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2年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在1.5億元左右;平高電氣一季度報顯示,其報告期內營業總收入約為2.66億元,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仍虧損約5286.8萬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此難看的利潤數字,與產能過剩引起競爭加劇,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升和國家電網公司集中招投標帶來產品銷售價格下降不無關系。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投資翻一番,其中的電氣設備制造業又位于前列。以110千伏高壓開關為例,2011年我國110千伏高壓開關設備產量達到248517臺,高壓開關柜1180048面,每季度110千伏高壓開關設備產量的同比增幅都超過35。而2009年以來,國內輸變電設備市場需求則大幅減少,產能過剩引發了壓價競爭。而且,在特高壓工程的帶動下,西安西電高壓開關、新東北電氣、平高集團三大開紛紛投入數億元進行了特高壓產業基地建設。但隨后的特高壓工程上馬并沒有預想中的快速,也造成一定的高端產品產能過剩。
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國家電網公司實行集中招投標并以最低價中標的評標方式更進一步使高壓開關產品價格快速下降。在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價格上升,售價無法提高甚至不斷降低的雙重擠壓下,高壓開關企業利潤變得越來越薄。如,2006年時110千伏GIS每個間隔均價在80萬元左右,而2011年國家電網公司集中招標價格不足40萬元,降幅超過50。
如此的市場環境不僅使個別企業走上了以損失產品質量來換得低價中標的險路,也打擊了很多企業的信心。
在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發布的《輸變電設備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調研報告》中就指出,嚴酷的市場現實情況使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在多方面對未來市場心存疑惑,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導向。許多企業已經放棄了一些產品的競標,如多家開關企業放棄了110千伏以上瓷柱式斷路器及隔離開關的市場。
上述某企業高層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告訴記者,他所在公司生產的110千伏、220千伏瓷柱式斷路器也基本是成本價銷售,有訂單就接著,沒有也不會去爭取,因為根本沒有利潤。
盡管后來,意識到最低價中標對產品質量的顯著影響,國家電網公司招標已經改為采取中間/平均價等方式評標,企業利潤有所回升,但短期內,一些大企業還未能擺脫虧損窘境。
反觀我國高壓開關行業的發展,國內企業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研發,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極大地降低了電網建設成本,促進了產業、技術提升發展。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度發展,產品價格和利潤都越來越低,由此導致后續研發、創新能力不足,難以實現更好發展。
過去我們走的是跟隨路線,用戶也認可這種技術路線。只要增加投資,提高生產能力、生產設備就可以應付市場的需求。但現在同質化競爭嚴重,國外太高的技術買不來,與國內企業差不多的技術不愿買,跟隨式的技術路線應該已經走到了瓶頸,高壓開關企業現在需要考慮一下未來怎么走。張力超表示,與中國目前面臨在高資源成本條件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樣,我國高壓開關行業也走到了行業發展的十字路口,跟隨式的發展難以長久維系。
路在何方
面對我國高壓開關行業的發展困境,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表示,這主要是國內外經濟下行趨勢和產業產能過剩相遇造成的。
國家能源局認為,首先應該引導、幫助行業企業開拓新市場。他說兩三年前,我說過國內開關企業產品太單一,每年生產的都是那些產品,沒有創新能力。而且沒有把握住新能源快速發展等市場機會。實際上,冶金、化工、新能源、軌道交通等行業都有新產品需求。
其次,他指出,國家重點工程的招標采購還是要立足國產化。此前展開的特高壓工程國產化大大帶動了國內電氣制造業的發展,要繼續推進自主創新和設備國產化。
再次,應該下大力氣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同時符合市場規律的電氣產品質量管理制度、體系。最近幾年,隨著技術進步、產能增加,質量問題有所抬頭,過去已經多年注意的常規性問題也出現反復。
而在企業看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唯有內部挖潛才能持續發展。
上述某企業高層表示,其所在企業主要靠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成品率來保證產品利潤。如果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維修成本
更高,而且國家電網公司對產品質量問題的處罰也很嚴厲。當前我們主要通過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已經將主要零部件的成品率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90。
顯然,不同企業所選擇的路應該是不同的。對于那些面臨著巨大生存壓力的企業而言,如何活下來是第一位的,保證銷量和合理利潤是首要手段;而對于尚有余力的企業來說,確實應該考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產品多元化、高端化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