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7-12-08 09:10 來源:每日商報
一只智能儀表當中的某一項標準,既是杭州標準,更是國際標準。因為,它是由杭州企業——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制訂的,這家企業已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3項,主要涉及工業現場總線、工業無線網絡、制造系統先進過程控制與優化、智能儀表等領域,形成了EPA、WIA、APC等國際標準。
標準對于企業意味著什么?當一家企業的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產品可能是單件,當需要和國外的生產線匹配時,那就需要一個通信標準,能讓彼此匹配連接,而標準就意味著合作的鑰匙。杭州至少已有9家企業拿到了這樣的23個合作鑰匙,在市場上占有很大的主動權。
本月3日至5日,第五次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會議暨第二屆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發展與標準化國際報告會在杭州召開,這些就是來自會議上的消息。國家標準委、工信部和來自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德國國家標準化機構,以及兩國相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企業的30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這次杭州會議發布了《中德智能制造系統架構(IMSA)與德國工業4.0參考架構模型(RAMI 4.0)互認研究報告》、《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合作進展報告》、《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互認報告》、《智能制造/工業4.0案例報告》等6項報告。
現場發布6項報告杭州企業受益頗豐
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發展與標準化國際會議在杭召開,對杭州企業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利好。此次會議是落實今年“中國制造2025”同德國“工業4.0”戰略共識的一次實際行動,是以杭州為代表的中國城市與德國制造近距離洽談交流的新合作。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良好對接,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標準的統一問題。在中國,企業采用的標準各不相同,有的接受德國標準,有的采用美國標準,還有的則是采用自己的標準。要實現戰略對接,當務之急就是首先要在標準問題上實現統一。
參加本次會議的企業有德國著名的博世、西門子、費斯托、阿海琺等世界500強,也有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萊茵工業4.0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國內有華為、海爾、中控等企業以及國字號研究機構參加。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分會上作了題為“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與標準化”的主題報告,得到與會中外專家的高度肯定。
這次會議發布了《中德智能制造系統架構(IMSA)與德國工業4.0參考架構模型(RAMI 4.0)互認研究報告》、《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合作進展報告》、《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互認報告》、《智能制造/工業4.0案例報告》等6項報告。這些報告是中德標準化合作兩年以來的階段性成果,標志著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在技術路線上,以標準互認的方式實現初步對接,代表著中德雙方實現技術結盟。中方全球最大市場和德方先進技術的優勢互補,在全球產業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設計師俞文光表示,現在,企業對標準有著很高的認識,如果要開展智能制造的工作,首先需要標準,那么就需要了解國家的標準建設,而本次報告會給企業提供這樣的途徑。
杭州已有9家企業
完成23個國際標準的制定
“對于企業來說,充分了解智能制造的頂層規劃是非常重要的,方便形成信息互聯互通和集成融合。當在大數據上做數據的挖掘和分析,以及運用人工智能等,企業效益遞增將會很可觀。”俞文光說。
俞文光還表示,一流企業建標準,三流企業做產品。“像一個產品推出后會有一系列標準的支撐,如果企業拿到了產品標準的制定權,就可以結合自身產品特點、技術指標,有意識的以企業自身的指標或是以自我能力來制訂標準,而別人就需要通過復雜的過程和很大的投資才能實現,這對于企業搶占市場是非常有利的。”俞文光說。
杭州已有9家企業完成23個國際標準的制定,以中控、聚光科技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智能制造和工業4.0已開始搶占國際標準話語權,杭州高端制造業逐步由量向質轉變,注重創新,以標準這一國際通用的技術語言打破國際壟斷,帶動杭州制造走出去。本次會議,既是一次國際會議,更是一次交流會、學習會和洽談會。市質監局與市經信委提前介入、深度合作,組織了杭氧、正泰、大華、德意、杭汽輪、吉利汽車、老板電器、新松機器人等近50家杭州大型企業參加。此次會議為杭州企業,特別是智能制造企業近距離接觸德國工業4.0,在家門口就能與德國工業4.0的領軍企業和機構近距離接觸交流、深度了解學習德國制造和工業4.0提供了機會,也為杭州企業主動參與高端先進國際標準研制,搶占標準話語權搭建了極好的平臺。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物聯網中心應用室主任韋莎說:“制造業的核心還是產品質量,標準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像是‘透明工廠’,而產品也具備一定的可追溯性,甚至滿足個性化定制的前提下,能夠達到大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