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10-22 14:28 來源:財經
世界頭號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Vestas Wind Systems A/S),正面臨經營窘境。繼今年6月宣布將終止千瓦級風機在中國呼和浩特工廠的生產之后,維斯塔斯三季度繼續收縮戰線,繼2011年凈虧損1.66億歐元之后,其虧損今年繼續加大難以避免。
在風電產業的陣痛期內,這個在全球風機制造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丹麥企業并未表現出反周期的能力。年報顯示,2011年維斯塔斯出現了自2005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其稅后凈虧損1.66億歐元。今年上半年,其虧損狀況進一步惡化,稅后虧損達1.7億歐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繼今年1月宣布2335人裁員計劃之后,維斯塔斯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再裁1400人。
從2012年初開始,丹麥和中國媒體紛紛爆出維斯塔斯正與中國企業商談收購事宜的消息,但消息并不屬實。
為解決困境,維斯塔斯方面表示歡迎戰略投資者的參與。其公告稱正在與日本企業三菱重工進行會談。
經過最近幾年的高速發展,2011年中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突破4500萬千瓦,風電設備的年度銷售規模超過百億元。但正是在這樣一個上升的市場中,維斯塔斯的競爭力早已不復存在。2011年,無論是新增裝機量還是累計裝機量,市場份額的前三名中已難覓其蹤。
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風電業主人士表示,如今在選購新機型時,維斯塔斯甚至已不是排在前五位的選擇。其全球總裁、丹麥人英格(Ditlev Engel)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目前的情況確實不甚理想;預計2013年將是更加艱難的一年,但公司有信心在2014年實現盈利。
維斯塔斯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中國風電七年飛速發展期間,外資風機制造商被迅速邊緣化。
中國失速
維斯塔斯和中國市場發生聯系始于1986年,彼時維斯塔斯在中國豎起了第一臺商用風力發電機。此后近20年間,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幾無對手。
維斯塔斯在中國承擔的是“拓荒者”角色:首先設立采購辦事處、培育零部件供應商、在中國設一體化工廠等。塔筒制造商天順風能(002531.SZ)董事長嚴俊旭向《財經》記者直言,維斯塔斯對國內的風機零部件廠商起到非常重要的起步助推作用。
挑戰來自2005年之后。隨著金風、華銳等本土廠商的崛起,維斯塔斯受到極大沖擊。維斯塔斯中國公司首席運營官鄭宗功告訴《財經》記者,國內市場異軍突起大約出現在2006年、2007年,外資企業原本擁有極好市場份額的時代被驟然打破。
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原因眾多,但最主要的無疑是價格優勢和政策扶持。在鄭宗功看來,不少國產風機廠商一開始就使用價格戰術強攻市場;一些政策的出臺,也對國產機型利好。
2005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其中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廠不允許建設。”這一規定,被認為是金風、華銳等國產制造商起飛的重要推手。
隨著中國風電制造商不斷涌現,翻倍增長,國內風機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風機整機的價格已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狂降至2011年的3700元/千瓦。競爭者眾,拉低了整個行業的毛利率。而維斯塔斯等外資企業,仍堅持5000元/千瓦的報價,這使得外資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斷被吞噬。
維斯塔斯起初并未預估到,中國風電市場幾何級的增長,其在中國的產能布局已顯滯后。自2007年始,維斯塔斯嘗試改變,時任中國區總裁安信誠(Lars Andersen)表示希望在三年內實現500萬千瓦的產能規模。
這家世界領先的風電巨頭,仍然低估了中國競爭對手們的發展速度。隨著價格戰術和政策利好,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保持快速增長。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內資企業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外資后,2008年我國內資企業的累計裝機容量也達到75%以上。
維斯塔斯希望在2010年實現的500萬千瓦產能計劃,早被國內廠商甩在身后,金風、華銳、東汽三家廠商2009年的產能均已達到700萬千瓦,“三大寡頭”的市場格局已漸成型。
一些國際著名的風電設備企業,如歌美颯(Gamesa)、GE、西門子等,也紛紛入駐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稀釋了維斯塔斯的市場份額。
如今,拓荒者儼然淪為失意者,維斯塔斯逐漸淡出第一陣營。來自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至2011年維斯塔斯累計風電裝機量3565.5兆瓦,占總量的5.7%,排名第五;新增風電裝機量為661.9兆瓦,市場份額為3.8%,排名第八。
戰略失策
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上的戰略失誤,是形成今日困境的重要原因。
2009年,維斯塔斯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V60-850千瓦型風電機組也正式下線。這是該公司首次為一個特定市場研發產品,且是基于中國客戶與合作伙伴的需求而設計的。同時下線的還有其拳頭產品V52-850千瓦型風機。
V52-850曾被認為是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推出的經典機型,彼時很受歡迎。維斯塔斯的大客戶之一、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1798.HK)的第一個風電項目內蒙古塞罕壩風電項目一期,使用的正是維斯塔斯這款機型。
當時很少有人能想到,這恰是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的重要失誤。“在國內廠商看到風電資源的稀缺性、中國風電市場的蓬勃前景時,外資在遲疑;等到大家都在發展兆瓦級以上的大型機組時,外資固守小機組,再度落后。”國內一家大型風機制造商的高層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V60-850正是業內人士眼里的小機組,額定功率0.85兆瓦。彼時,維斯塔斯并不缺乏大容量機組和技術。
維斯塔斯2006年就首先將兆瓦級機組引入中國,其在中國生產的第一臺風機也是2兆瓦風機,且2兆瓦是當時領先世界的風機技術。但真正把中國風電市場拖進大風機時代的,卻是2005年底成立的華銳風電。2012年,華銳首次在國內將6兆瓦風機投入了商用。
有中國同行直言不諱:“維斯塔斯這種做法,是在向中國市場銷售其已在歐洲市場上淘汰了的產品,這是一種低估市場及其競爭對手的行為。”
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英格并不承認維斯塔斯的中國戰略存在失誤。他表示,內蒙古工廠的設立順應了當時的條件,也為維斯塔斯發展了供應商體系,“但是很不幸,后來小風機的發展不如大風機”。
2012年6月,維斯塔斯關停了設立僅四年的呼和浩特工廠,其V60-850及V52-850兩種千瓦級機組同時停產。
維斯塔斯中國公司主管市場拓展兼海上風電的副總裁徐侃告訴《財經》記者,如果當時踩準步點,直接進入兆瓦級風機市場,“情況可能會比今天好很多”;鄭宗功也對彼時國產風機制造商的戰術打法贊賞有加:“它們作為后起的企業,就是要去打國內空白的市場,當時瞄準兆瓦級風機市場,還是非常準確的,這一點上搶得了先機。”等維斯塔斯回頭準備再去參與大風機競爭時,發現市場已被瓜分殆盡。
另一個讓維斯塔斯頭疼的問題是,作為一家外資企業,其一直在遭遇政策有形無形的阻礙,比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規定。
目前,中國雖已經廢除了這一規定,但在其保護下,國內風電企業羽翼漸豐,已可與維斯塔斯等外資企業分庭抗禮。徐侃稱,僅僅七年間,中國企業數量增長了近10倍,而外資企業幾無增長,“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當然會被瓜分”。
再比如,中國地方政府出讓風場資源時,常有附加條件,比如要求項目方必須在當地投資建廠。維斯塔斯原本非常看好風電產業在吉林的發展,但因為當地這一做法,只能作罷。
徐侃介紹,在吉林本地化投資的原則甚至具體到地級市或者縣區,在通化做項目要求用通化生產的產品,在白城做項目要求用白城生產的產品,“這不符合維斯塔斯的商業邏輯和在中國的布局,我們沒有辦法接受”。
英格對中國企業的一些投標價格感到費解。他認為,這些價格“無論是誰、無論在何時都無法實現盈利,他們為什么還要這么做”?
英格稱,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回報,維斯塔斯從未在任何一個項目上有過虧損,“沒有商業利益的事情,我們不會去做”。
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規劃部主任楊崗告訴《財經》記者,2007年以來,中國風機制造商不斷涌現,競爭隨之而來,確實有一些企業出于搶資源或者現金流的考慮,給出過極低的價格,“確實也影響了外資企業。”
中國的諸多企業,信奉這樣的經營思路:在一個項目上發生虧損,可以在另一個項目上找回來,實現企業整體盈利即可;但維斯塔斯中國公司沒有這樣的權限,也不愿意被價格戰拖下水。一個在世界風電設備市場上經營幾十年,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熟練商業體系的跨國巨頭,忽然遭遇一個野蠻快速生長的市場,顯得手足無措。
癥結何在
毋庸置疑,與中國風機制造商相比,外資品牌最大的優勢是技術和研發。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都對維斯塔斯的技術水準予以肯定,楊崗就表示,“實事求是講,維斯塔斯的產品在質量和發電效率上,確實高于國內制造商的部分產品。”
但在中國市場,維斯塔斯不可能憑借技術優勢一勞永逸。目前,國內業主更看中的是“性價比”。雖然維斯塔斯等外資企業的產品發電效率高、質量好,但價格也高,質量上的優勢并不足以彌補價格上的劣勢。
[page_break]
楊崗舉例稱,如果維斯塔斯的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為3500小時,售價5000元/千瓦;國產機組為2000小時,售價4000元/千瓦,當然會選前者。“但現實情況是維斯塔斯的年利用小時數與國產機組在限電的情況下基本持平。”
此外維斯塔斯引以為豪的風電方案解決系統并非其一家獨有,金風科技就于2005年成立了子公司天源科創,專業從事風電“一站式”服務。
目前,維斯塔斯的整機價格要比其中國同行高約15%至20%。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維斯塔斯全球總裁英格和中國區總裁唐馬勒都一再強調,不會去打價格戰,但同樣重視價格,“我們向客戶提倡的是度電成本這一概念,即將價格放在風機20年的壽命期里去考慮,而非僅僅是整機的購買價格。”
唐馬勒稱,如果按照度電成本的公式(風機20年壽命期內,整機價格與后期維護費用之和/20年的發電量)去計算,雖然維斯塔斯前期整機價格較高,但產品質量過關,后期出故障的概率較低,加上發電效率高,因此實際上其度電成本低于大多數國產風機。
他的中國同行亦認同這一理念,金風科技副總裁兼董秘馬金儒告訴《財經》記者,風電是一項長跑項目,生命周期長達20年至25年,度電成本的概念,的確更加能夠體現產品給客戶帶來的實際回報價值。
但業主對此概念和說法并不認可。一位不愿具名的業主人士認為,這是一種解釋價格高的說辭,“中國兆瓦級風機市場啟動也就七八年,20年后的事情誰也無法預料,現在和業主空對空地講20年全壽命期,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上述人士透露,在業主公司內部也有一個關于“度電成本”的考核標準,但通常是年度考核,即考察一年時間內風電廠的發電成本,并以此排名作為電廠的重要考核指標及電廠后續項目的重要參考指標,這與維斯塔斯的度電成本概念有很大差別。“考核體制都是年度考核,你講一個20年全壽命期的概念,雖然我能理解,但是沒有意義,上級要考核一個發電廠的工作效率,難道把今后20年全算上?”
徐侃坦承,雖然中國業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市場接受全壽命期度電成本這一概念,確實還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中國市場對維斯塔斯的產品形成了這樣的印象:質量好、技術好,但價格高,性價比不高。
《財經》記者也聽到諸多抱怨,認為以維斯塔斯為代表的外企完全不懂變通,不肯開放技術,部分商業邏輯與中國市場格格不入,被視為不理解中國的商業文化。“技術水平確實高,產品質量也出色,但和他們溝通成本很高且缺乏效率,一板一眼,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和他們相處也完全學不到任何東西。”
比如,維斯塔斯有一套非常完備的測風系統,將宏觀選址與微觀選址相結合,能夠幫助客戶對風場條件作出準確判斷,為客戶提供更加可行高效的風電解決方案。鄭宗功向《財經》記者介紹稱:“即使是同一地區,相鄰兩村的風資源也會有差別,維斯塔斯能夠告訴你誰最合適,以及適用什么樣的機型。”
進行科學有效的測風對風電廠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同時也是維斯塔斯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中國的業主并不買賬,因為現實情況多是業主先圈地再測風,有時甚至干脆直接拿相鄰風場的數據作為參考。
上述不愿具名的業主人士指出,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風資源較好的地區更是少之又少,是業主爭奪的重點,“等你去慢慢宏觀選址、微觀選址,機型確定完了,地早就被別人圈走了”。
在通常情況下,相同地區的風資源差別并不會特別大,早一天投產,等于早一天實現收益。“即便是甲村和乙村的風資源確實有差別,利用小時數每年少個50小時至100小時又如何?那也是先投入生產劃算,這個賬誰都算得過來。”
這種中國特有的商業邏輯,使得維斯塔斯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的測風系統直接淪為“雞肋”。在中國市場上,維斯塔斯常陷入這樣的窘迫:一個在世界各地行之有效的商業邏輯,在這里顯得水土不服。
維斯塔斯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調整,二是堅持;但無論是度電成本、測風系統,還是價格質量,都被維斯塔斯高層視為不可放棄與變更的原則問題。
比較而言,金風科技、華銳風電以及明陽風電等國內企業,雖然質量和服務與維斯塔斯存在差距,但易溝通,懂變通,了解中國國情,在技術上相對開放,且價格較低,足以彌補其在技術、質量上與維斯塔斯的差距。
鄭宗功認為,維斯塔斯的確是一家保守的公司,主要體現在對質量的保守。但多數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卻表示,維斯塔斯的保守更多體現在“不知變通”,特別是在中國七年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價值取向“相當危險”,不足以應對急速變化的市場,是其在中國失速的最重要原因。
何去何從
維斯塔斯當下要做的,顯然是先挺過難關。面對在中國市場上的連續失地,維斯塔斯必須做出改變。
鄭宗功表示,目前維斯塔斯正在進行機構改革,“對內去掉不必要的層級,使得內部信息傳遞更加順暢,對外使我們的服務人員更加靠近客戶,提升效率”。
2012年9月,維斯塔斯宣布在丹麥裁員500人。此前,其已宣布一項約2300人的全球裁員計劃,其中涉及中國崗位400個。
在產品結構方面,維斯塔斯叫停了千瓦級風電機組的生產。同時,針對中國市場情況,其積極向廣大低風速地區介紹相應的產品。
英格表示,維斯塔斯不會放松對新技術的研發。維斯塔斯在2012年1月中的一份公告中也表示,2011年業績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年投入大量經費研究V112-3.0MW新型機組。
但唐馬勒同時表示,質量是維斯塔斯的生命線,無論如何調整,絕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這也意味著,維斯塔斯很難在價格上做出讓步。
楊崗認為,如果維斯塔斯一定要在中國市場上堅持“高質量,高價格”的策略,將很難再有翻身之日。
由于前期的大量開發,中國北方的風電資源基本已被圈占殆盡,未來中國主要的風電市場將由北方轉向南部地區。中國南方的風資源條件普遍不如北方,通常情況下為二類風或三類風,在這一情況下,高價風機更無競爭優勢。“風資源條件比較好的地方,質量好的機組才能夠發揮作用;風資源條件一般的情況下,用誰的都一樣,那為什么不選價格便宜的?”楊崗表示。
中國南方地區的風資源特征,要求風機具有槳葉長、掃風面積大、發電能力強的特點,需要對現有風機類型做出改變。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具有靈活性,很快就可以研制出符合要求的機組投入使用;但維斯塔斯有自己的標準化流程,需要重新設計圖紙、制造、組裝。
中國的業主雖然明白維斯塔斯的做法正確,國產廠商的“快產品”可能會有隱患,但他們等不及。一個急功近利的市場,如果投資者普遍希望能夠盡快實現收益,那么他們的目光將鎖定在三五年的區間而非二十年,這與維斯塔斯的理念相悖。
但唐馬勒表示,在下一個發展周期內,中國風電市場的競爭將體現于服務而非價格。“客戶將越來越成熟,且目前中國風機產能過剩,客戶將更加重視風機的發電效率和售后服務,而維斯塔斯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
維斯塔斯也正在努力適應中國市場,實現本土化生產,削減成本,降低價格。鄭宗功稱,維斯塔斯有完整的全球供應鏈,在齒輪箱和變速器等關鍵設備上,維斯塔斯堅持采用質量較高的進口配件;而在其他的相關設備上,也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國產化,以保證降低價格的同時,不對產品質量產生影響。【作者:《財經》記者 朱施智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