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9-24 14:57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一、新工業革命正處于關鍵的啟動時期
?。ㄒ唬┛萍几锩鼛淼漠a業化催生工業革命
關于 “新工業革命”的提法在前些年就已經不新鮮,之前有“信息化浪潮”、“信息革命”以及“新能源革命”等流行概念。事實上,這些概念與提法,大多數是一些政策主張或趨勢預測,并非是對正在發生事實的客觀描述或科學總結。關于工業革命,我們應該明確兩個認識:
首先,科技革命并不能等同于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信息革命”以及“新能源革命”只是表明若干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或面臨重大突破。只有科技進步和創新帶來的產業化,推動了全球工業發生生產方式的革命和全球社會發生生活方式的革命,我們才能夠說全球進入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新時代。
其次,工業革命作為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漸進的制度變遷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孕育、興起和成熟等幾個階段,其主導產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路徑有一個探索、確立和擴散的演化過程。
?。ǘ┊斍靶鹿I革命興起的主要有利因素
首先,從新工業革命的需求方面來看,各主要經濟體在采納新科技并推動其產業化來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方面態度積極,制度條件好。金融危機使得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通過發展高端制造業實現向制造業的復興是發達經濟體的必然選擇。而新興經濟體隨著資源能源的緊缺、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其發展也遇到了日益凸顯的瓶頸制約,制造業的競爭力難以進一步提高。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真正要解決全球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實現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都需要推動形成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其次,從新工業革命的供給基礎來看,近20年、30年全球社會取得技術進步,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奠定了比較好的產業化基礎。當前蓬勃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形成產業能力和規模市場,從而為產業變革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機器工廠的“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大批量生產的“電氣時代”。如今,生產材料、制造工藝以及綠色能源技術等一系列重大關聯技術的融合突破,將使整個工業生產體系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從制度變遷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結合來看,雖然還不能明確說“新工業革命”已經全面到來,但可以說科技革命推動新一場工業革命正處于關鍵的啟動時期。
二、新工業革命將引發生產方式的“巨變”
?。ㄒ唬┪磥硪I新工業革命的主要科技創新
在未來的新工業革命中,我們認為,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技術進步以及其融合發展,將在新一輪全球經濟變革中發揮關鍵的作用和產生重大的影響:一是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術;三是可再生能源技術與能源互聯網技術;四是碳纖維、石墨烯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五是遺傳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綜合來看,推動這次新工業革命的科技創新其本質可以歸結為智能制造、能源互聯、數字服務和新材料復合化等幾大特征。
?。ǘ┲圃鞓I的未來發展趨勢
我們認為,未來的制造業將向全球制造、柔性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務性制造轉變,生產方式也將出現相應的重大轉變。
一是制造網絡化。在未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通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在新的數字化生產技術的促進下,將創造虛擬的產業集群,從而使可以稱為社會化生產的新制造方式成為可能,導致工業生產組織形式的改變。跨國企業通過網絡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范圍內多個企業高效、快捷合作完成,企業間以網絡方式跨越邊界與環境建立緊密聯系。
二是制造智能化。整個生產過程由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組成,制造系統由過去的能量驅動型向現代信息驅動型轉變。未來的工廠將由智能軟件操縱,計算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模仿生產系統并生產產品。
三是制造柔性化。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產工藝、易操作的機器人,以及在線制造協作服務的普及,工業產品的設計及其更改的成本將大幅降低,以可重構制造系統為代表的新型制造系統以重排、重復利用和更新系統組態或子系統的方式,使得企業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及時改變生產工序和工藝,靈活的生產多種產品,實現全局動態最優化、總體高效益和過程高柔性,進而贏得競爭優勢。
四是制造綠色化。3D打印等快速成型制造將使公司可以進行本地化生產,并根據需求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而不用預備大量庫存。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五是制造服務化。生產從以傳統的產品制造為核心,轉向提供具有豐富服務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直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同時,發明和制造過程充分整合,使制造業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其實質是基于制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制造的融合。
在新的工業革命中,新的生產方式很有可能既突破低成本的大規模流水性生產模式,也區別于高成本的個性化定制,從而將在差異化產品和生產成本之間取得有效平衡。
三、新工業革命對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我國工業的可能影響
首先,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塑國家間比較優勢,有助于發達國家重塑全球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體系。目前,發達國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占據顯著優勢,例如美國在頁巖油氣開采技術、快速成型制造技術、復雜觸摸屏技術等領域明顯處于領先地位。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主要是對制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隨著推動新工業革命先導技術的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高成本國家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制造裝備生產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未來在制造領域的實力對比將重新向發達國家傾斜。而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產出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的速度將較第一個十年顯著放慢。這會影響到全球產業的地域布局,進而導致全球產業格局出現大重組。
其次,由于我國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來自發達國家高端壓制和發展中國家低端承接的“雙向擠壓”對我國工業構成嚴峻挑戰。一方面,發達國家憑借領先的基礎研究能力、強大的高新技術和創新優勢,率先搶占先進制造業制高點,加緊從技術、標準、規則和市場等方面設置門檻,使我國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的難度增大;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投資及稅收優惠政策,吸引高端制造企業回歸,我國通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來獲取高科技跨國公司技術溢出的機會將越來越難。如果未來快速成型制造技術快速成熟,將大大降低包括資金、勞動力、以及包裝和配送等其他環節投入的各項生產成本,大規模生產的裝配線和完善的供應鏈、規模經濟的重要性將趨于下降,我國工業可能面臨在低端環節的既有比較優勢喪失之憂。如果我們不能在技術創新進步和制度效率提升方面取得大突破,那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優勢將被逐漸削弱。
四、如何迎接新工業革命對我國的挑戰
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來臨對我國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當前,我國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建設現代工業強國,成功應對新工業革命的挑戰,必須要有四大創新來驅動和支撐:
一是觀念的創新。我國在改革開放30年工業增長迅速,成就顯著,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極大。不僅僅是環境的代價,更多的還要看到觀念、行為方式、企業家精神方面付出的代價?,F在我們發展經濟的觀念是求大求快,規模要大,事情要快,工業體系沒有向上的創新力,實行的是以模仿、跟隨為主的平推式工業化,工業技術積累較少,也沒有建立起現代的先進的工業文明。如果觀念不創新,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我們更多的是挑戰而不是機遇。
二是制度的創新。在我國工業發展低成本優勢面臨挑戰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制度創新,才能提升我國工業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政府應及時進行轉型,積極轉變政府角色,不斷優化政府職能,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努力,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整合現有科研資源,形成工業共性技術的國家研究開發體系。應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推進工業強國進程。
三是科技的創新??萍紕撔率侵袊I能否真正“后來居上”的關鍵因素。必須堅持技術創新,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不斷加強對新技術和新能源研發的扶持力度,積極推動新技術和新能源的廣泛應用。應突破支撐制造業“數字化”的關鍵技術,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做好技術準備。應不斷加快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把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作為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途徑,通過自主創新力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四是教育的創新。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新技術的競爭,而本質上更是人才的競爭。新的工業革命技術需要大批的創新型人才。而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方式難以適應這樣的需求。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是當務之急,只有我們的教育體系能夠解答“錢學森之問”、能夠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創新型人才,我國建設工業強國的夢想才能變為現實。
(作者單位:工信部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