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7-25 09:17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閔杰
導讀:工業控制軟件在整個信息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處于既受到熱議又沒有明確定位的境況。雖然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我們已經完全離不開工業控制軟件,但是相關軟件技術的資源整合進程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還存在較大的落差。唯有加速工控軟件的技術標準化進程,尤其是控制組態和執行環境的標準化,才能使得工控軟件技術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工業控制系統滯后是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關鍵原因。國外工控系統幾乎占領我國大型企業應用高端市場,國內工控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長期以來跟在國外企業后面跑,國產控制系統也難以進入重大工程的關鍵、核心、主體裝備。
近日,福建中海創集團副總裁馬翔告訴記者,唯有加速工控軟件的技術標準化進程,尤其是控制組態和執行環境的標準化,才能使得工控軟件技術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國產工控軟件的技術成熟度和競爭力。
工控是工業裝備的核心和靈魂
工業控制即工業自動化,是先進制造業領域優先發展的行業,具體包括大型復雜生產過程和連續生產過程所需綜合自動化系統,多種現場總線標準,工業以太網,能利用互聯網的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應用現場總線技術的檢測與控制儀表,高性能智能化控制器,大型傳動裝置用高效、節能調速系統,數字化、智能化傳感器,現場總線集成的各種軟件及硬件產品,智能化工業控制部件和執行機構等。綜合自動化軟件是工控產業鏈的上游。
工業控制系統主要用于控制工業生產的日常運轉,可實現控制指令與現場生產狀態信息的交互反饋,是工業裝備的靈魂和核心,工業生產裝備的價值大部分體現在工業控制系統上。
據賽迪智庫軟件和信息服務所所長安暉介紹,在機械領域,高端數控機床的伺服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核心,在數控系統控制下,數控機床才具備了強大的運算和處理能力,能夠完成更為復雜和精細的加工。在現在冶金領域,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企業的合同管理、物資料管理、供應鏈等管理都依賴于生產控制系統的支持,而企業生產過程完全依靠工業控制系統,已經無法用傳統的人工進行控制,工業控制系統已成為企業運行的中樞。在核電站、水電站等國家關鍵戰略基礎設施中,工業控制系統對其日常運行、安全保護、故障識別、緊急事件處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據了解,世界工控行業經過幾十年的大浪淘沙,已形成少數跨國公司規模生產、瓜分全球市場的寡頭壟斷局面。原來的幾百個廠商目前只剩下幾十個,最著名者如西門子、ABB、HONEYWELL、三菱、菲尼克斯等,其工控產品均號稱兼具DCS/PLC/FCS功能,在質量、價格、售后服務方面已經贏得了市場信譽。
我國工控行業在國家大力扶持、產業升級、人力成本上升和進口替代等眾多因素的推動下,近年來發展迅速,工業控制系統已遍布電力、水力、石化、醫藥、食品以及汽車、航天等工業領域。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數據表明,工控行業市場規模由2004年的252.4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952億元,預計到2015年將增長到3875億元。
頂層工控軟件是薄弱環節
當前,我國通過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實現工業制造環節自動化控制,是提升我國工業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兩化融合的基礎。
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業不愿投入成本使用信息化技術,而大型企業又優選國外工控系統。浙江大學副校長儲健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雖然自動化系統能給企業帶來很多好處,然而這種自動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是一種高投資、高效益同時是高風險的發展模式,很難為大多數中小企業所采用。在我國,中小型企業以及準大型企業走的還是低成本工業控制自動化的道路。
馬翔指出,工業控制軟件在整個信息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處于既受到熱議又沒有明確定位的境況。“雖然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我們已經完全離不開工業控制軟件,但是相關軟件技術的資源整合進程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還存在較大的落差。就像至今業界還是將工業控制軟件劃分為DCS和PLC兩類一樣,工控技術標準化的緩慢前行使得這種落差難以減小。”他表示。
據記者了解,我國工控產業鏈的兩頭——底層的現場儀表和上層的綜合自動化軟件是最薄弱環節。頂層綜合控制軟件能力弱,主要是由于工控企業對用戶的工藝特征理解不深刻,經驗積累不足,從而制約了頂層集成能力和快速進入細分市場的能力。我國工控廠商技術很多架構在外國的控制技術上,基礎硬件幾乎全部由外國公司提供,基礎軟件也依賴進口。他們的業務大多是運用進口硬件與基礎軟件,針對具體工藝控制的需求,運用信息技術做集成、做應用軟件。
談到國內工控軟件企業的困境,馬翔說:“由于缺乏國內統一標準的硬件和基礎軟件支撐,工控軟件被不同技術規范的執行平臺所綁定,軟件產業規模受到極大限制。”
據沈陽東大自動化公司總裁助理胡毅博士介紹,國內有一定規模的工控企業,基本沒有形成頗具規模的生產能力和名牌產品,還有一部分是以仿制、來件組裝或“貼牌”方式生產。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下,國內工控產品供應商得到蓬勃發展,如北京和利時、浙大中控等,但都沒有形成頗具規模的生產能力和名牌產品,國內主要市場仍被國外公司產品占據,近兩年也沒有明顯改觀。
亟須研發通用性工控平臺
未來,融合、標準化、具有較高的通用性將是工控軟件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自主發展工控系統,最需要的是形成一個具有較高通用性的工控系統平臺。
最近幾年工控界做出了很多努力,以大量運行于商業PC的工控軟件產品(例如人機界面、控制策略組態軟件工具)作為開端,在突破工控軟件的發展瓶頸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馬翔介紹,由中海創集團研究院協同福州大學先進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工業自動化通用技術平臺(IAP),在融合DCS和PLC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以數據引擎技術為核心的工控系統體系架構,為工控軟件的跨平臺運行及其相關技術的標準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馬翔認為,要助力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工控軟件應該朝著標準化、一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當前,工控軟件與執行環境高度耦合的特性,嚴重制約著工控軟件技術的發展。唯有加速工控軟件的技術標準化進程,尤其是控制組態和執行環境的標準化,才能使工控軟件技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由于大型制造業環境中生產環節多、工藝特性各異等情況,對控制系統(尤其是工控軟件)的一體化需求將顯得特別迫切。
盡管工控軟件技術一直都在創新發展,但是作為信息產業的一個門類,工控軟件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馬翔表示,現階段各主要有代表性的工控軟件生產商,絕大部分還不是獨立的軟件產品供應商。所以,工控軟件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軟硬分離,工控技術標準從形式統一提升為執行兼容,最終會形成與事務性處理軟件產業殊途同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