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7-09 11:45 來源:財新網
如果您是一位正在尋求利用"智能"解決方案來應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城市領導人,那么您會看到很多的同行者。
由大規模城市化帶來的諸多問題--超負荷的城市基礎設施、交通擁堵、能源消耗的飆升和城市間投資競爭的白熱化,正變得日趨復雜,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智能"解決方案并著手付諸行動。事實上,各級政府公布的智能電網、智能城市和可持續發展型城市等倡議在城市中都引發了一場有關"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熱烈討論。
何為智能城市?
目前城市是全球經濟的核心樞紐,是技術、金融和其他服務創新的中心。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一個覆蓋全世界的城市層級體系已逐步形成。在該體系內,城市為獲得自然資源和技術人才而進行著激烈角逐。它們不僅要創造傳統就業機會,還要在本地區建立并引進新的行業。當今,為保持自身的全球競爭力,城市必須在保持增長的同時,應對各自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如今,技術已對企業的經營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并造就了一批處于全球龐大價值鏈"頂端"的世界級聯合企業,這有助于這些企業通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而更具生產力 。
但是,商界中形成的價值鏈仍有待在城市中付諸實現。今天,技術輔助型互聯"智能城市"與其說是眼前現實,不如說仍是一種愿景,其特點就如那些身居其中的市民一樣,豐富多樣。對某些人而言,智能城市的重點在于其基礎設施,例如城市是如何高效地提供各種服務的。而對另一些人而言,智能城市的本質則是市民能夠獲得的知識與信息,以及市民如何利用信息開發新的服務、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發展。
在本報告中,我們對"智能城市"進行如下定義:
戰略地利用數據、信息和通信技術實現下述目的的城市:
·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新穎或完善的服務;
·監測和跟蹤政府政策的落實進展,包括實現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目標;
·管理和優化現有基礎設施,更為高效地進行新設施規劃;
·減少組織孤島,引入新層次的跨部門協作;
·推動公共和私營部門服務提供的創新經營模式。
通過協調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利益以及采用新的技術和市場機制,城市將能更好地實現智能城市的全部價值。為此,本報告具體探討了城市和企業如何通過更為高效的基礎設施管理和為全新數字基礎設施產品(信息產品)市場提供支持來逐步實現智能城市價值。
我們為何需要建設智能城市
今天,各國城市都面臨著與氣候變化、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一系列挑戰,而在將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90%的基礎上,保持并提高日益增長人口的生活水平便是其中一個挑戰 。按每周有100萬農村人口移居城市的速度來計算,到202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差不多50億 ,其中30億人步入中產階層 。
所以,智能城市的發展,是基于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多種挑戰的應對需要,其中長期因素包括氣候變化與人口結構變化,而短期因素則包括交通擁堵、能源需求膨脹劑能源價格上升。
《智能2020報告》 指出,到2020年,全球信息通信技術輔助型智能電網、智能建筑、智能物流和工業流程等解決方案有望使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8億噸之多--減排量甚至高于中國在2010年的總排放量。就經濟效益而言,通過信息通信訊技術手段提高的能效可為公共及私營部門節約6000多億歐元的成本。雖說如今我們已實現了部分價值,但這還并非全部。通過更好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我們的城市將能"發掘"自身的富余能力,在較低成本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和信息來完善市民服務。
我們如何實現這種價值
信息通信技術(ICTs)正在迅速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在當前50億手機用戶中,20億人是擁有因特網連接的"智能"手機用戶。僅在印度,每月就有2000萬新手機用戶入網。預計到2013年,超過一半的網絡連接將為移動連接。同時,信息通信技術正在成為人們所期望的更加完善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一部分。
作為一種整體戰略愿景,智能城市將各種創新的數字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匯集起來,應對現代城市和社區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果智能城市能從一個基本的基礎設施問題演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組成部分,城市領導者就需要抓住智能城市蘊含的全部價值機遇。
本報告旨在幫助解決當今行業內部某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并加快城市向智能化、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的步伐。我們將在以下各章解答如下問題:
1."智能"城市能夠創造何種價值?我們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些價值?
2. 智能城市的"產物"是什么?我們如何將其價值最大化?
3. 我們需要具備怎樣的領導力和軟性基礎設施才能把握住這一機遇?
只有明確了信息通信技術的作用,城市面臨的挑戰才能得以真正解決。信息通信技術或"智能"解決方案并非靈丹妙藥,我們必須客觀看待其效果范圍。
要實現真正的城市轉變,就必須關注隱藏在城市內部的"富余城市"效應。信息通信技術能幫助我們將資源、資源浪費和資源消耗聯系起來,通過智能化進行交互式管理,并重新審視我們運行能源網絡、交通基礎設施、生活及工作方式。
城市正在采取哪些行動
在印度的拉維薩、韓國的松島、阿布扎比的馬斯達爾城等世界各地的城市中,人們進行著大膽嘗試,從頭開始建設新的"智能型可持續發展城市"。在歐洲,已有23個城市簽署《綠色數字憲章》,共同肩負起開發"綠色數字"試點項目,實現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30%的目標。此外,C40全球市長組織也將測量與監控工具視為支持城市實現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C40城市集團中的17個城市已開始實施智能電表項目,18個城市可為市民提供實時的交通信息。
今天,我們可將人口、數據和信息與城市面臨的挑戰聯系起來,從而為制定解決方案和實現經濟增長開發新的資源。在新型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城市已成為市民獲得基礎設施共享和技術連接等大量互動活動的載體。技術為決策者和城市居民提供了開發上述資源的機遇,促進開發新應用和新服務,并轉而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為市民提供了一項新的應用服務,通過"智能工作中心"幫助上班族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出行。來自思科系統公司的巴斯·波爾斯馬(BasBoorsma)表示:"一年前,阿姆斯特丹市政當局就已認識到,該市可通過創建智能工作網絡,制定一項覆蓋全市的"城市-雇員"智能工作戰略,使人們在家就可以辦公。通過這種方式,該市兩萬名上班者就僅會占用120座辦公樓,而非200座。這既是一種節約能源、降低碳排放的直接方式,還能為人們節省通勤時間。"過去五年,波爾斯馬一直致力于智能工作解決方案的研究。同樣,建立數字渠道,獲取能源信息,也能為非傳統型供應商開辟新的服務提供途徑,并可能在當前能源業所能預計的范圍之外,創造出新的服務和相關就業機會及效益。
本文來自由埃森哲、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Arup)、天際數字經濟研究會(Horizon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與諾丁漢大學聯合編制的《未來城市智能棲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