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6-28 15:49 來源:中國工業報
胡錦濤總書記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推進融合發展和協調發展。要著力提高我國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智能發展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結合我國國情,作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科學決策。工業和信息化部按照中央部署,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工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首批8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生產性服務業年均增長23%,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我國工業競爭力全球排名由2000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2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強調,務實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既是當前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能力的現實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在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工業行業的深入應用,以及在工業產品、制造裝備、業務流程、生產要素等方面的全面滲透,兩化融合對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和貢獻日益突顯。
信息技術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骨干企業的推廣應用,帶動了上海工業由數量規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由傳統制造向先進制造轉變,促進了產業協同和可持續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各項應用的深入拓展,進一步加快了二、三產業融合,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2011年,北京市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華銳風電自主研發電網友好型6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風電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碧水源公司研發的“高低交互式增強型膜生物反應器”產品性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北京創毅視訊公司研發的全球第一顆TD-LTE終端基帶芯片已成功進入市場,實現銷售收入2400萬元。
通過推進主導產業中兩化融合項目的示范引領,一方面,唐山兩化融合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11年,裝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353.3億元,同比增長42.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長水平27.1個百分點,占全市總量的12.5%。鋼鐵行業完成增加值1071.2億元,同比增長4.7%,占全市工業總量的37.8%。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成功帶動了軟件行業和高端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中科院理化所塑料光纖生產基地、中恒科技太陽能生產基地、中視中科激光顯示核心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也得以順利實施。基于GBS模式的唐山市城鄉一體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得到進一步完善。
重慶圍繞“6+1”支柱產業的改造提升,形成以“集約、互動、耦合、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后發地區”兩化融合新模式,工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2011年,全市工業銷售產值10300億元,年均增長24%,邁入全國“萬億元俱樂部”行列;工業增加值3700億元,年均增長21%,比全國、西部分別高7個、3個百分點,比全市經濟增速高6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工業產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3%提高到47%。與此同時,信息產業迅速壯大,已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長40%,軟件產業保持30%以上增長,規模達到380億元,與制造業之比達到1∶20。
廣西加速信息技術向機械、汽車、制糖、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滲透,提升了工業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2011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1.50萬億元,增長3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7萬億元,增長37.9%;工業化率由上年的2.3提高到2.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54.5%提高到57%。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節能綠色發展
工業各行業應用信息技術有效實現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實現了能耗物耗的實時監測和精確控制,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全國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59噸標準煤下降至2010年的1.91噸標準煤,5年累計下降26%,實現節能6.3億噸標準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長支撐了年均14.9%的工業增長。重點行業和主要用能產品單耗持續降低。同2005年相比,2010年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23.4%、15.1%、35.8%、37.9%,噸鋼、銅冶煉、噸水泥綜合能耗分別下降 12.1%、35.9%、28.6%。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全面完成。5年累計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等落后產能分別為12000萬噸、7200萬噸、10700萬噸、37000萬噸和1130萬噸,超額完成“十一五”計劃任務。
各地也取得了積極成效。浙江省以印染、造紙、皮革、化工、冶金、醫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創建兩化深度融合促進節能減排試驗區。在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推廣精細化、柔性化生產管理技術、資源回收利用技術、低能耗優化作業調度系統、能源管理系統(EMS)、能源利用綜合平衡和調度管理系統;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傳統工藝和生產流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污染源(物)監控和清潔生產的水平;推廣能源合同管理(EMC)和節能設備租賃等服務模式。以印染行業為例,浙江省組織推廣12項實用信息技術在紹興、蕭山等地200多家印染企業深度應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25%,減少污水排放30%以上,綜合減少能耗30%以上。
黑龍江省作為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以及重工業和傳統制造業比較集中的省份,傳統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結構偏重,重化工業比重偏高,長期以來依靠消耗資源和能源來發展。信息技術在石化、建材、電力等重點耗能行業的應用,改進了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流程,實現了工藝優化、物耗降低,從根本上改變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哈爾濱九州電氣公司的高壓變頻器在水泥、石化、鋼鐵等行業應用了460多臺套,實現銷售收入2億多元,省內實施39臺套,有效促進了全省節能工作。中國石化大慶分公司熱電廠2臺鍋爐燃燒系統實現自動控制后,年節煤12000噸,減排二氧化碳量 2.7萬噸、二氧化硫0.024萬噸。有效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物資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帶動新型業態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兩化融合的廣泛和深入,兩化融合的需求又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化融合與新興信息產業相互促進,不斷催生新型業態,促進工業向服務轉型,為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注入活力。
珠江三角洲物聯網產業已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集聚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等相關的企業約2000多家,許多國際企業將RFID生產和封裝地設在珠江三角洲。同時新興企業形態開始出現,如從制造業中剝離非主營業務、形成新的信息技術服務業,有廣船、美晨、廣日、珠啤等衍生出紅帆軟件、日濱科技等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南航、廣州音像城等服務企業衍生出易網通、中國音像商務網等電子商務服務企業。
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制造價值鏈不斷擴展和延長。在工業產品附加值構成中,純粹制造環節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研發、物流、營銷、電子商務、金融、咨詢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加快向基于產品提供綜合服務模式的方向轉變,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正在成為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
在汽車制造領域,企業通過遍布全球各地的銷售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系列優質服務,成為汽車制造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在消費品領域,消費品市場是制造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往往是能夠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優質服務的企業。佛山維尚家具公司通過信息化實現了從家具制造業向家具服務業延伸的轉變,材料利用率也從70%提升到90%。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根據顧客的具體需求定制服務,對自動化設備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正成為企業獲得部分優勢的新思路。
信息化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電子商務、物流與供應鏈、信息服務業等產業得到快速深入發展。企業電子商務平臺已成為整合客戶、供應商等上下游客戶資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正成為中小企業營銷的重要渠道。一批為生產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迅速崛起,改變了企業傳統的銷售模式,并不斷創新出許多新的形態。2010年,上海總集成總承包、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5300億元;工業軟件、互聯網服務等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2532億元;創意產業集聚區總營業收入672.8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253億元。
當前,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轉型升級才能實現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間將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動信息技術在原材料、裝備、消費品等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營銷物流等環節的覆蓋滲透、集成應用和融合創新,加快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兩化深度融合,將成為引領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