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6-01 10:09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20年要占GDP15%“穩增長”添引擎
國務院30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全國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并提出了20項工程。
進入4月以來,宏觀數據表現不佳,此次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頒布被普遍視作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的引擎。
明確重點發展方向
本次獲通過的《規劃》,是對2010年9月8日國務院通過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規劃》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分別為:第一,節能環保產業要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第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絡,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先進半導體和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國際競爭力。第三,生物產業要面向人民健康、農業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重大需求,強化生物資源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開發,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第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要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第五,新能源產業要發展技術成熟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生物質發電、沼氣等,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化。第六,新材料產業要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開展共性基礎材料研究和產業化,建立認定和統計體系,引導材料工業結構調整。第七,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形成產業化體系。《規劃》還提出了20項重大工程。
會議明確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對于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注重優化政策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加強自主創新,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走開放式創新和國際化發展道路。
據悉,《規劃》公布之后,接下來最有可能出臺的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此外,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7個產業發展規劃以及物聯網、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細分領域的專項規劃有待出臺。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也有待出臺。
對此,華創證券昨日表示,1700億節能減排資金迅速到位,65個產業基金隨后跟上,后續細則持續推出。預計節能產業將圍繞技術、裝備、產品、商業模式四大領域發展。環保產業將圍繞水處理、大氣處理和資源再生行業發展。
東方證券亦表示,節能環保產業規劃突出三大重點: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上述相關領域預計將受到優先扶持。而預計后續還將陸續出臺細化政策,2012年,環保產業各項規劃有望逐一進入落實期,2012年環保行業盈利增速將出現明顯回升。
經濟“穩增長”引擎
進入4月以來,宏觀數據表現不佳,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在此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頒布被普遍視作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的引擎。
據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此前介紹,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分“三步走”: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就目前來看,曾經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房地產、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驅動力已經大不如前。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再過度依賴鋼筋、水泥了,當前特別需要新的產業帶動,支撐新一輪經濟增長。
在其看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沿用發展傳統產業思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政府不要過度關注規模的擴張,要重視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產業技術體系的完善。馮飛表示,新興產業的許多新技術更新換代較快,往往存在一定的技術和投資風險。這就要求政府不能僅關注少數技術,過分追求這些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其提醒,一些地區出現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質化的苗頭。這容易引發價格戰、地方保護主義乃至市場的人為分割等惡性競爭行為,導致資源無法有效整合。
而渣打銀行經濟學家李煒則認為,這一政策在刺激當前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通過助推產業轉型,從而改善我國當前的增長結構,“短期內應該會進一步利好市場,但我們更應該注重長遠的結果。”在李煒看來,整個行情的長短取決于下一步具體政策的實施腳步,各地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各種指導政策,配合中央的產業轉移方向,讓資源真正流入這些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