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5-03 09:54 來源:軍事科技
軍事物聯網從屬于網絡,它聯結的是軍事領域物與物、物與人等各種軍事要素。
物聯網,實質上就是“物物相聯的網絡”。用于軍事領域的物聯網,我們稱之為軍事物聯網。它是指把軍事實物通過各種軍事信息傳感系統,與軍事信息網絡連接,進行軍事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從概念上理解,軍事物聯網從屬于網絡,它聯結的是軍事領域物與物、物與人等各種軍事要素。每個軍事要素,如單兵、武器裝備和相關物資,都是一個網絡節點,具有感知、定位、跟蹤、識別,靜態圖像與動態視頻傳輸,以及智能管理和控制等功能,它是實現人與信息化武器裝備、設備、設施最佳結合的重要支撐手段。如美軍的單兵信息系統,既能接入戰術互聯網,對上收發統一的戰場態勢圖、行動計劃表、火力支援計劃書等信息,還能對下進行班組內廣播或點對點保密通話,班組內的所有人員,實際上已經融入由戰術互聯網組織的聯合作戰體系,其作戰能力隨著聯合的增強而倍增。
硝煙戰場上的“新寵兒”
軍事物聯網的傳感器系統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軍使用無人值守的震動傳感器“熱帶樹”監聽“胡志明小道”上來往的車輛。當人員、車輛等目標在其附近行進時,“熱帶樹”便能探測到目標產生的震動和聲響信息,并立即將數據通過無線電發給指揮中心。指揮管理中心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行進人員、車輛的位置、規模和行進方向等信息,然后指揮空中戰機實施轟炸。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實踐,到伊拉克戰爭,隨著軍事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軍事物聯網終于登上現代戰爭舞臺。當時,美軍中央戰區指揮官湯米·菲利克斯命令,任何進入其所轄戰區的物資必須貼有RFID標簽(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其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張動態物流全景圖。按照這張全景圖,后勤補給可以獲得更快、更精確、更實時的信息,大大縮短了美軍的平均后勤補給時間,極大提高了后勤物資保障的效率。
美國國防部和各軍事部門都對傳感器網絡給予高度重視,把傳感器網絡作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開展了收集戰場信息的“智能微塵”系統、遠程監視戰場環境的“倫巴斯”系統、偵聽武器平臺運動的“沙地直線”、專門偵察電磁信號的“狼群”系統等一系列軍事傳感器網絡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日本、英國、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和軍隊也對無線傳感器網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展開了無線傳感器網絡軍事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繼美軍之后,許多發達國家軍隊已經開始嘗試使用物聯網技術來進行軍用物資的管理,以色列軍方于2005年開始采用RFID技術來管理軍隊后勤供應,嘗試采用RFID技術來儲存、管理軍事物資,追蹤管理資產運轉過程,實現了對軍用物資的全程透明跟蹤管理。
未來戰場因物聯網而改變
物聯網讓物體能“看見”,可“交流”,會“思考”,聽“指揮”,使得沉默的物體也好像擁有了智慧。戰場上的情況發生即發現,指戰員的應變過程想到即做到,真正實現了讓戰場隨“心”而動。具體來講,軍事物聯網在現代戰場的應用是廣泛的,既可用于戰場感知,又能用于智能控制,還可用于精確保障等。
戰場戰術感知系統,通常采用無人飛機或火炮拋擲方式,向敵方重點目標地域布撒聲、光、電磁、震動、加速度等微型綜合傳感器,近距離偵察感知目標地區作戰地形、敵軍部署、裝備特性及部隊活動行蹤、動向等;可與衛星、飛機、艦艇上的各類傳感器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全維偵察監視預警體系,從而提供準確的目標定位與效果評估。
“裝備卡”識別系統,則在各類軍用車輛、車載武器平臺及飛機、艦船等加裝單項或綜合傳感器,實現對軍用車輛和武器平臺等定位、分布與聚集地、運動狀態、使用壽命周期等實現狀態感知;對武器裝備完好率、保養情況等實現狀態感知;對聯合作戰信息系統,實現宏觀監控與管理。
讀寫電子信息標簽系統,通常在各類軍用物資上附加統一的相關信息電子標簽,通過讀寫器自動識別和定位分類,可以實施快速收發作業,并實現從生產線、倉庫到散兵線的全程動態監控;在物流系統中利用射頻識別與衛星定位技術,可以完成重要物資的定位、尋找、管理和高效作業。
單兵電子生命監測系統,通常采用先進的RFID、無線通信等技術,有效實現生命體征動態監測和衛勤伴隨保障,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救援準備,精確調度衛勤力量與資源,全面提升衛勤保障能力。
無人執行器,包括無人偵察機、無人駕駛的車輛、小型無人潛艇/船艇和軍用機器人等,具備獨立隨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其巨大的軍事潛能和超強的作戰功效,使其成為未來戰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軍事力量,受到了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