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3-15 16:45 來源:中國工業報
兩會期間,圍繞經濟發展熱點問題,委員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回顧兩會,圍繞GDP增速降為7.5%、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等關鍵詞,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前進方向。
關鍵詞一:7.5%
溫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GDP增速為7.5%。這是8年來,我國首次將GDP增速降到8%以下。數字一經公布迅速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持續,外需疲軟,內需有待挖掘,內外市場條件不可能支撐9%以上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速降到7.5%,適度科學的政策調整,不僅不會打亂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節奏,而且將使前行的步子邁得更加穩健。
代表委員表示,現階段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在適度經濟增長前提下,盡快實現轉型升級,為下一輪經濟高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放慢增長預期,就是要全力調整產業結構,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二:實體經濟
200余件提案、多件議案。在今年的兩會上,“實體經濟”一詞迅速走紅。
資金困難、外需低迷、成本高、利潤薄……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嚴峻形勢。“脫實向虛”苗頭的出現,不僅影響了經濟健康運行、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
實際上,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要想實現“穩中求進”,其關鍵是如何做好實體經濟這篇文章。
代表委員認為,要振興實體經濟,防范產業“空心化”,首先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企業家回歸到實體經濟中來。同時,振興實體經濟,不能走老路,政府和企業應當共同努力,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價值鏈,加大對傳統產業技改升級,推進調結構、轉方式,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同時,企業自身也應不斷革新技術、優化管理,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提升效益。
可以預見,在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調下,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有效擴大國內需求、控制物價漲勢、增加社會就業、提高生活水平;才能穩中求進,實現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三:中小企業
今年兩會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和生存困局再成熱點。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渠道有限和法律問題,部分代表委員開出了各種“藥方”。
“要給中小企業包括融資難等問題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的呼吁。從他主持的紡織聯合會的調研結果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給企業運行帶來了很大壓力,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全國政協委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中國銀行監事梅興保則從制度層面反思,“為什么這么多年沒能真正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如果不改革我們的金融體制,今后國際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中小企業因融資問題引起的金融風波還會出現,所以必須通過金融改革消除其體制、機制性障礙,引導做好面向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
梅興保進一步表示,“要以支持中小企業為重點進行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要根據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要來進行金融產品、管理方式和制度的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緩解中小微企業困境,不僅要通過財稅、金融政策為其“輸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加快推進改革,提升小微企業的“造血”功能。
關鍵詞四: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成為近幾屆兩會的焦點話題。今年,代表委員們將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深入探討如何更好的將二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民建中央建言,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不斷深入的同時,企業技術創新也存在亟須解決的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企業尚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主體。
代表委員表示,國家要加大科技創新規劃,科學設置研發創新機構,科研機構不能只放到科學院和大學中,要放到企業里。政策上加強對科技研發的支持,依靠大型骨干企業把研發中心搞起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要更多地交給企業研發中心來做,努力形成一批在本行業領先的世界級研發中心。
代表委員呼吁,科技創新支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涉及科技領域和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建議國家安排企業試點,推進二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