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3-14 14:13 來源:中國工業報
兩會期間,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劉曉光呼吁,我國應加強對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研發集成能力支持,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促進行業加快發展。
劉曉光指出,當前我國工業“母機”行業——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雖然近年來行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但仍存在發展滯后、競爭力不強、不能對制造業發展給予有力支撐。她指出,振興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需確立發展重點,搶占新一輪發展先機,樹立品牌,更要加大政府對重點行業的支持。
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
“十一五”期間,重大技術裝備業依托國家的一系列重點工程,特別是新能源工程、第三代核電技術的產業化工程,加快發展,國家和企業都加快也加大了投入,加大了技術創新和進步,取得了顯著的長效作用,特別是在制造等級和能力上,邁上新臺階,具備了世界最大等級和最先進的極限制造能力,也取得了顯著的業績,令大型鑄鍛件的制造水平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盡管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了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階段,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態,核心制造能力仍偏弱。
劉曉光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各個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產業,被認為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或稱為“工業之母”。它覆蓋了機械、電子、武器彈藥制造業中生產技資類產品的全部企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
她指出,在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結構應適度“重型化”,提高重型制造業在整個制造業中的比重,特別是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的比重和技術水平,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
然而,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還不到30%,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再從反映中國制造業最高水平的中國制造業500強的情況看,2007年中國制造業500強中,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數量、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占整個中國制造業500強總量的21%、25.42%、24.59%。這些數值仍然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的水平。
由于裝備制造業的落后,近些年我國進口的各種基礎設備價值大致占我國進口總值的50%,設備投資的三分之二依賴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發電設備的9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來自于進口產品。在大型飛機、大型醫療、光纖設備等領域,我國主要靠全盤進口。中國民航現有大型飛機1000多架,全部是從外國進口的。到2020年,還需大型飛機約1700架,每架售價大約7000萬美元,需要耗資1000多億美元。
基礎、共性技術尚待突破
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對外依存度較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粗放的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尚未走出傳統工業化大量消耗資源的老路,整體素質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制造裝備、基礎元器件、關鍵原材料發展滯后,高新技術與傳統裝備工業改造結合不夠,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程度不高,遠不能適應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需要。存在設計技術水平不高、產品技術質量不穩、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弱、品牌缺失等嚴重問題。
分析原因,首先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落后的核心是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一些產品質量競爭力不高。由于現階段我國裝備制造業和制造業整體一樣,處于全球產業鏈的末端環節,利潤率低下,難有足夠資金投入研發,以至于某些行業和企業陷入了低成本競爭與產品質量競爭力不高的惡性循環。
而高端裝備的研發涉及: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研制——產業化;可以看出光有企業的研究是不夠的,無法從基礎、共性技術的根本上實現技術上的突破。當前,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已呈現出四大趨勢:綠色制造業、極端制造業、制造業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融入傳統制造業;而我國在這些領域遠遠落在了后邊,除了極限制造現在可以做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產品質量并不穩定。
其次,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弱,大量成套設備不得不依靠進口。由于缺乏具有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制造業企業,導致我國具備生產設備部分零件能力,但較少生產成套設備,這使得我國企業在裝備制造業只能賺“小頭”,同時難以擁有和發展自我品牌。
再次,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相對不高。無論在傳統行業,或是在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制造業中,我國裝備制造業與國外優秀企業相比,利潤水平仍存在巨大差異。從全口徑的制造業比較看,有專家計算出,目前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大約為發達國家的十七分之一。
最后是品牌缺失。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裝備制造業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而由于缺乏商標支撐,特別是缺少一批能與國外知名商標相抗衡、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商標,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至今依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裝備制造業出口商品的80%~90%是貼牌加工。
國家應從戰略上部署系統研發
面對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反映出的問題,劉曉光建議相關部門,一是針對重大技術裝備和高端裝備,國家從戰略上部署系統研發,實行政府主導的整合和并購,重點整合研發力量和制造資源,從具備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究能力入手開始,結合產品研制,形成系統研究、制造能力,通過整合資源,創造技術集成能力,通過并購重組,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流企業。
二是設立專項,加大科技投入,重點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制,加快研制,搶占技術制高點,開展研究。
三是要拓展研發和整合的資金籌措渠道,鼓勵引入投資資金,支持項目的融資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