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3-02 11:32 來源:Gkong整理
導讀:今日,工信部發布《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效支撐和保障。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等裝備成重點發展技術
3月2日,工信部發布《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全面提升環保裝備產業水平,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效支撐和保障。
據介紹,我國已擁有一批較為成熟的常規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裝備的產品種類達到10000 種以上,形成了包括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以及環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藥劑等門類相對齊全的產品體系,基本滿足國內市場對常規環保裝備的需求。
截至2010 年底,全國從事環保裝備制造的企業單位5000 家左右; 工業總產值近2000 億元,是2005 年的3.5 倍;從業人數50 萬人以上。
環保裝備發展存在四大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較小,集中度偏低。現有環保裝備產業規模較小,且產業結構不合理,集聚發展不夠。缺乏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市場份額大、具有系統集成和工程承包能力的大企業集團,目前產值20 億元以上的環保裝備專營企業僅有2 家;眾多中小企業專業化特色發展不突出,企業分布比較分散,生產社會化協作尚未形成規模。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成套裝備依賴進口。技術創新機制尚不健全,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遲緩。部分科研機構對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重視不夠,多數企業的研發力量相對薄弱、技術開發投入不足。技術含量及附加值低的單項、常規裝備相對過剩,部分市場急需、高效節能的成套設備和核心、關鍵部件的自主化率不高,目前主要依賴進口。
三是標準體系不完善,缺乏產品質量認證。雖然已初步構建了環保產品(裝備)標準體系框架,但標準數量較少,分布不均衡,標準對行業發展的規范和引領作用發揮不夠。環保裝備運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缺乏質量監督和認證機制,產品質量低下問題較為突出,運行效果難以保證。
四是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不健全。引導和支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實;市場準入政策不完善,環保裝備招標不規范、重復引進和無序競爭的情況依然存在;環保監管、執法力度不夠,企業減排治污的內生動力不足,抑制了環保裝備的市場需求。
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成重點發展技術
根據“十二五”期間環境污染治理的總體任務和目標,全面推進解決全局性、普遍性環境問題需要的環保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重點圍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等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重點污染物治理,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一)大氣污染治理裝備、(二)水污染治理裝備、(三)固體廢物處理裝備、(四)噪聲與振動控制裝備、(五)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六)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七)環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藥劑、(八)環境應急裝備。
《規劃》表明,大力促進污染治理設備設施與專用測控技術裝備一體化發展,推動信息技術在重點行業的應用。鼓勵開發煙氣中重金屬在線監測儀器,水中氨氮、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傳感技術和在線監測儀器, 水中揮發性有機物、氰化物及生物毒性等傳感技術和在線監測儀器,污染治理工程管控一體化及遠程診斷與運維服務體系,城際環境參數監測網絡, 有限空間環境參數實時監測及預警系統,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儀器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