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2-28 10:07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從德國走出的西門子、大眾汽車、蒂森克虜伯等世界級企業,其扎實的工業基礎和精湛的技術,使德國制造屹立于全球,這緣于德意志民族理性嚴謹的性格特征,也正是中國制造所欠缺的。
對于和中國制造的資源稟賦最為接近的印度而言,其優勢產業制藥產業、紡織產業、IT產業等,在全球都富有競爭力,一些跨國巨頭也紛紛將生產基地設在印度。面對這種挑戰,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如何在競爭中更上一層樓,是眼下中國制造不容回避的話題。
[ 德國工業的核心力量是大型工業領先企業的組織能力,即物質設施和人的技能 ]
100多年前,當德國人將一批貨物出口到英國,傲慢的英國人在上面寫下了“德國制造”,當時的“德國制造”是為了羞辱德國人。在當時英國境內,產品被貼上了這一標簽,就代表著質量差。這讓德國人感到非常憤懣。
英國工業曾經一度在歐洲獨樹一幟,然而到1914年,所有這些大型工業的英國企業都被德國企業擊敗。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一位官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得益于德國的創新文化、教育體制等因素。
企業間的合作
同樣是創新,為什么德國的工業與美國的工業也存在巨大區別?為什么德國現代工業企業集中于工業品的生產,例如電氣機械和其他重型機械、金屬、化工等?
著名經濟學家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認為,德國的經濟和文化環境區別于英國和美國的特征,傾向于鼓勵其新型現代工業企業之間的合作。
鐵路建設是德國工業化的真正發動機。德國首批大企業家的出現,使鐵路和重工業、通訊事業取得了重大突破。鐵路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把德國從經濟停滯中拖拽出來。鐵路以及電報在德國比在英國影響大得多,因為德國地域空間更大,地勢要崎嶇得多,可用于運輸的海岸、運河區域和其他水上運輸不多。運輸革命極大地影響著德國的經濟增長和伴隨的體制變化。
根據錢德勒的研究,從一開始,國外市場對于德國工業家而言要比美國甚至英國更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戰敗,以及戰后持續的危機強化了合作。德國工業家們相信,如果他們要維持他們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并奪回已經失去了的國外市場,這種合作是必需的。
西門子文化最大特點是凝聚力強。領導者能通過公司文化鼓舞職工的信心,并把公司的目標根植在階層每個職工的心中。給職工帶來社會福利產生貢獻的希望。協助別人在公司中得到成功。西門子及其管理層致力于不斷擴大公司的福利事業;制定不同工種的勞動保護措施,職工醫療福利服務,休假期工資照發制,為工人、職員及雇員建立休息室,建立圖書館等。
錢德勒認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力量是大型工業領先企業的組織能力,即物質設施和人的技能。這種力量集中在西門子施塔特龐大的電器設備聯合企業,在柏林靠近亨尼西斯多夫稍小一點的電器設備聯合企業,在勒弗庫森、路德維希港和法蘭克福的大型化工廠,以及在魯爾和沿萊茵河兩岸眾多的機械廠和鋼廠。英國卻沒有這樣類似的工廠。
錢德勒說,德國工業企業在市場、供應源、金融方式、文化、法律、教育制度等方面,與美國、英國工業企業有明顯差別。最明顯的法律差別是,德國不鼓勵工業企業通過兼并成為具有廣泛行業的控股公司。價格、產出和市場范圍等方面的協議,是通過較為松散的和更具臨時性的聯盟,例如公約、辛迪加和利益共同體等,作為法律手段來實施,這些手段在英國或美國很少被采用。
獨特二元教育體制
錢德勒認為,組織能力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工業力量來自各工廠、各實驗室和各辦事處工作人員的技能。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工業力量靠的是低級、高級和中級管理部門在生產具體產品方面的才能。
這需要公司和教育機構的培養。“自己培養人才”是西門子發展自己文化或價值體系最成功的方法,如何培養就是通過培訓、繼續教育和人事管理、改革建議等途徑。西門子在員工的教育上拿出了巨大的資金。
僅靠公司的教育當然遠遠不夠,更重要還是社會教育體系的建立。“德國的二元教育體制,對于制造業非常有益。”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一位官員告訴本報,二元教育體制要求學員的動手能力很強,每一個學生都要到企業進行實習,時間也很長。
二元制職業教育錄取過程是學生先同企業簽訂學徒合同,然后根據學徒的職業,再到相應的學校報到學習。企業和學校有固定合作關系。學生只要簽訂了學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應的職業學校上課學習。
德國較高的教育機構對大型工業企業的創建和不斷增長產生了重大影響。根據錢德勒的研究,到19世紀末,這些機構提供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技術和科學訓練。德國的大學,領導了物理和化學學科的發展,以及這些學科在醫學和工業技術方面的應用。此外,還特別創立了為工業崗位訓練人才的工學院。
1900年,這樣的學校在主要地方廣泛建立起來。在那些年代,德國政府也主辦研究機構,讓著名學者在其中集中精力進行科學研究,最著名的有國家物理技術研究所,即后來的皇家物理研究所,建立于1888年,西門子創始人的捐資是其驅動力量。
在德國,現代工業企業與其生產管理者、設計工程師和市場銷售員迅速地在技術知識源和消費者,尤其是工業消費者之間提供了決定性的聯系。這種聯系德國要比英國和美國緊密得多,英國根本就很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