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2-14 15:32 來源:半月談
最近,關于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態勢再次引起經濟界關注。美國加速制造業回流的步伐究竟能走多遠,將帶來哪些沖擊,無疑是關注的焦點。
制造業回流意指跨國公司將制造業投資和生產能力從海外向國內轉移的一種現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廠遷移回國,也包括在國內建設工廠,取代在海外建廠或采購的計劃。
總體而言,美國試圖通過制造業回流,扭轉制造業就業和產出比重持續降低、大量投資轉向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問題,改變美國企業開發新產品、但絕大部分零部件和組裝等制造環節不在國內的分工體系。
扭轉產業政策應對新興國家
美國制造業回流與其再工業化戰略如影隨形。再工業化是美國重新重視和發展工業,改造提升現有工業和發展新工業的戰略舉措。它和美國制造業回流一樣,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針對發展中國家崛起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采取的一個重要應對戰略。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隨著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印度制造業的崛起,美國經歷了一個去工業化過程,勞動力迅速向第三產業轉移,制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汽車、鋼鐵、消費類電子等以往具有優勢的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
1980年至2010年間,美國總就業人數增加了3609萬人,制造業就業人數卻減少了877萬人。這次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失業率一度超過10%,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是主要原因。2010年,美國總就業人數為12982萬人,制造業就業人數僅為1152萬人。
經過這次危機,美國國內主張發展制造業、改變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呼聲不斷高漲,政府已經重新將制造業視為解決就業和經濟問題的措施。復興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向高增加值轉換、提高其競爭力重新成為美國的政策議題。
美國各界普遍認為,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是經濟活力的源泉,在國家長期繁榮中起關鍵作用。制造業創造高技能工作崗位,通過出口和吸引投資為國家帶來財富,通過技術擴散促進其他產業發展。
克服成本劣勢拓展回流空間
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是制約美國制造業回流的一個主要因素。今后一個時期,資本、技術和商品的跨國流動將更容易,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人口和勞動力跨國流動障礙不大可能發生根本變化。雖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隨著人均收入提高呈現逐步上升趨勢,但發達國家很難在工資成本上取得競爭優勢。
再工業化和重新振興制造業客觀上要求美國采取能夠促進國內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縮小外國競爭者的成本優勢,以使美國對制造業更具有吸引力。美國政府已經和正在采取的降低本國制造業成本的措施包括:降低美國制造業的稅收負擔,并使暫時性減稅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國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改革醫療保險,降低醫療保險成本;減少管制和司法訴訟成本;實施節能計劃,降低能源成本;鼓勵創新投資,促進技術擴散,降低開發新技術的風險,確保美國企業致力于設計和生產技術含量高且為世界客戶所需要的產品。
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美國采取了削弱工會權利、限制工會活動,加強教育、培訓和減少使用人力的措施。聯邦政府重視支持基本教育和職業教育,強調職業培訓需要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使學生無需長時間再培訓就可以勝任制造業崗位。一些企業采用機器人實現無人化加工,加工中心和機器人所組成的柔性單元在制造車間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每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轉,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制造企業成本。
發揮創新優勢掌控高端產業
由于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標準高的制約,美國制造業回流不可能簡單地回歸傳統制造業領域,而要采取以創新為中心、以高端為重點的戰略,重建制造業競爭力。
美國的制造業雖然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規模第二大、最先進的制造業。1980年至2010年,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877萬人,但制造業增加值卻從5840億美元增加到17180億美元,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降幅不大。
從綜合素質看,美國擁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勞動力和最先進的裝備,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最快的國家,10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制造業的引領者。制造業依然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制造業作為立國強國之本的地位沒有改變。
美國勞動力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較高技能,具有知識、技術和無形資產優勢,其制造業在基礎、人才和研發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有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系,是世界科學發現和創新的領導者。
美國作為世界研究和發現領導者的地位沒有改變,對世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依然最強。這種優勢使美國可以以高技術和高端產品為重點,從事更復雜、更先進的制造領域,進行更加專業化的生產,更集中于制造研發和技術能力要求較高的復雜產品,克服勞動力成本高的劣勢,成為更有效率的制造國。尤其是在最高端、最高附加價值的領域,可以保持和強化技術優勢,重點制造別國無法制造的產品,謀求提高產品質量、創新能力和差異化競爭能力,與新興國家形成錯位發展。
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多次強調政府對創新的支持。在2011年國情咨文中,奧巴馬指出,自由企業制度可以驅動創新,但基礎研究不能確保公司盈利,政府要給予科學家和發明者所需要的支持;美國將著力投資生物醫學、信息技術和清潔能源。
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最近披露的《美國的創新戰略:保障經濟增長和繁榮》指出,制造技術突破為未來經濟增長和競爭力奠定基礎。2012年財政年度要增加國家科學基金、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重要科學部門預算,開發先進制造技術,并啟動先進制造技術公會項目,該項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來增加制造業研發投資,縮短從創新到投放市場的周期。
與此同時,隨著制造業開放程度的提高,美國越來越擔心尖端、高端產品制造向海外轉移。最近幾年美國國內對大型噴氣式飛機外購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廣泛討論。一些人擔心美國飛機制造技術擴散到外國公司,提升外國企業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損害美國企業獨立創新能力。上述擔憂反映一個傾向,即美國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將進一步采取措施保持和強化其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