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4-08-23 14:39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近年來,安徽海螺集團積極響應研發應用節能環保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積極發展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等循環經濟,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化綠色工廠。圖為安徽蕪湖繁昌區的荻港海螺水泥綠色工廠。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24年度國家工業節能診斷服務任務清單的通知》(以下簡稱《任務清單》),組織開展年度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工作,促進工業企業、園區節能降碳、降本增效,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
根據《任務清單》,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61家節能診斷服務機構,為90余家工業園區以及近1900家工業企業實施節能診斷,涉及近千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00余家綠色工廠以及近百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覆蓋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輕工、紡織、機械、汽車、電子、數據中心等行業領域。
向“新”向“綠”工業高質量發展加速
作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工業節能不僅關乎企業的經濟效益,更是國家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關鍵,因此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本質要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丁志軍在日前召開的2024(第十五屆)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大會上指出,近年來我國工業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了36%,以年均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工業經濟增長,為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4.7%,單位GDP能耗進一步下降,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深入推進。在工業領域,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扭轉了去年同期不降反升的趨勢,步入由升轉降區間,工業能源效率利用水平提升。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向“新”向“綠”轉型態勢明顯。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深入展開,鋼鐵、水泥、煉油等重點行業加快優化升級。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5.7%。在國家層面累計培育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園區37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605家,綠色工廠產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產值比重超過17%。
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綠色制造研究室副主任李歡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當前,工業用能結構持續優化,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工業領域用能電氣化技術加快推廣,電能占工業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升,初步測算2023年已超過26%。一批工業綠色微電網典型應用場景與案例得到推廣,企業和園區就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力明顯提升。”
“要支撐全社會實現‘十四五’節能約束性目標,須清醒認識到,工業節能降碳在2024年、2025年還是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丁志軍指出,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高,資源保障和環境約束矛盾還較為突出。
李歡認為,當前我國正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制造流程數字化等六個方面轉型,加快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可以對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體系進行全面診斷,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是實現工業能效提升的有效方法,是強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的重要手段,對完成“十四五”工業節能任務目標意義重大。
節能提質重點行業能耗持續下降
近年來,我國重點工業行業能耗強度持續下降,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隨著節能技術的不斷投入及國家的鼓勵引導,眾多先進技術用于新建產能和現有產能的升級改造中,成效顯著。
李歡介紹,近年來工業能耗強度持續下降,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十四五”前三年,電石、電解鋁等產品單耗分別下降7.6%、2.6%。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能耗大幅下降,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降至1.3左右,5G基站單站址能耗相較于商用初期降低超20%。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孫偉善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石化行業按照基地化、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的模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籌建了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浙江寧波、上海漕涇、廣東惠州和福建漳州古雷7大石化產業基地以及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寧夏寧東、新疆準東等4大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園區,實現了能源資源的集約化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技術進步促進節能提質。隨著全行業對節能技術的不斷投入,國家的鼓勵引導,眾多先進技術用于新建產能和現有產能的升級改造中,中央企業爭做節能降碳排頭兵,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升,成效顯著。”孫偉善說。
有色行業加快推進行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行業節能降碳取得新進展,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陳學森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色行業聚焦最大化的節能減污降碳目標,積極推動技術改造,淘汰了能耗高、“三廢”排放量大、生產成本高的落后電解鋁產能,達到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世界領先水平;國內95%以上的銅、鉛、鋅冶煉行業實現了當今世界的最先進生產工藝;稀土分離提純技術取得新進展,自主研發了碳酸氫鎂法分離提純稀土、離子型稀土礦浸萃一體化等新工藝。
“我國積極推動電解鋁、工業硅等高用電行業向云南、四川等水電豐富的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等風光電豐富的地區轉移,有色行業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穩步上升。”陳學森介紹。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部主任劉華介紹,2023年十種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產量7469.8萬噸,同比增長7.1%,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再生鋁、再生銅、再生鉛、再生鋅產量不斷增長,節能降碳效果顯著,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生力軍。
標準引領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工業節能診斷服務通過推動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產業升級,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契合,是推進工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決定》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在李歡看來,能耗標準是引領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我國正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動態更新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水平,持續提升節能指標要求。工業節能診斷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照能效標準,核算并評估主要用能工序、設備、產品能效水平和實際運行情況,支撐企業對標達標,大范圍使用高效節能設備工藝。
陳學森表示,工業節能診斷是采用“能效診斷+改造升級”的模式,對企業能源利用、能源效率、節能潛力等進行“把脈問診”,推動企業節能降碳、降本增效。同時,工業節能診斷也是推動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陳學森表示,一方面,工業節能診斷可精準找出企業在降碳、減污方面的短板,通過優化能源結構、開展節能改造,補齊短板,實現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另一方面,工業節能診斷可高效識別企業在擴綠、增長方面的優勢,形成宜推廣、可復制的擴綠增長方案,鍛造長板,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決定》提出,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等,這些都對行業企業節能降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孫偉善表示。
“工業節能診斷服務通過推動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產業升級,這與《決定》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契合,是推進工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廣東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陳文海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節能診斷服務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多輪驅動提升綜合競爭
在推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應高效協同,不僅更好推動節能降碳,更要打造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的綠色發展之路。
《任務清單》提出,聚焦中小企業、工業園區節能降碳。2024年,診斷工作繼續面向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開展節能診斷,并將工業園區納入服務范圍,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專業能力,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提出可復制易推廣的節能降碳解決方案。
陳文海表示,中小企業往往因資源限制而缺乏專業的能效管理,通過引入節能診斷,可以揭示其能效瓶頸,進而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并降低運營成本。而工業園區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較為集中,這也是節能降碳的潛力所在。通過專業的節能診斷,可以優化園區整體能源結構和用能方式,推動其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可以說,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工業節能診斷服務不僅是實現節能降耗的工具,更是推動其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陳文海說。
“通過專業的節能診斷,企業可以了解自身用能狀況,合理地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高效地進行能源管理,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節省能源開支的目的,為加快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孫偉善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實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計劃》,組織社會多元技術力量在全國各行業及重點領域實施節能診斷服務行動,推動形成“先進領跑”“標準約束”“監察執法”“診斷服務”多輪驅動工業節能降碳新模式,為節能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累計組織為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數據中心等行業領域2萬余家企業開展服務,提出改造措施建議5萬余項,全部實施后預計可實現年節能量8500萬噸標準煤。
在推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應如何協同合作?下一步,中小企業將如何更好推動節能降碳工作發展?
孫偉善建議,在開展節能服務的過程中,政府應當進一步強化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監督管理,建立健全促進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在節能減排領域積極投入,得到更加完善的融資支持。同時,搭建工作對接平臺,制定個性化服務。
“中小企業應以工業節能診斷為契機,積極實施節能降碳技術升級和改造,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陳學森表示。
在李歡看來,政府和企業應共同探索建立各類交流對接平臺,建立技術清單、解決方案清單、政策清單,滿足廣大中小企業在節能改造方面的技術、服務、資金、政策需求,打造節能咨詢、節能診斷、改造方案設計、資金對接、效果評估在內的節能服務閉環系統,推動更多專業節能診斷建議落地實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