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0-02-25 15:31 來源:中國工業報
多晶硅行業的“產能過剩”雖已不是新話題,但也從未像近期這般備受關注。
其實,多晶硅作為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材料,其“瘋狂生長”所產生的泡沫已經在2008年末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全球需求驟減的大背景下接近破裂,但國家為拉動內需投入的4萬億元巨資讓這一行業于2009年上半年開始“復蘇”,并在各地打造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的熱潮中出現抬頭之勢。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轉發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38號文),正式將多晶硅列入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行業,并將多晶硅定位為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過剩”的多晶硅泡沫終被刺破。
2010年1月19日,工信部于北京召開座談會,為《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的推出做沖刺前的準備,這個曾經吸引了“太多目光、太多財富、太多狂熱”的行業有望回歸理性。
“過剩”始末
本世紀初,德國、西班牙開始積極補貼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而相關制造業也逐漸向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轉移。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隨即引爆了中國的太陽能制造業。以無錫尚德開盤價20.35美元計算,持有6800萬股股權的該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身價達到13.84億美元,當日即躋身中國百富榜前五名。之后股價走高,施正榮很快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2006年2月14日,其身價更是暴增至23億美元。
不少業內人士后來都曾有過這樣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施正榮的“傳奇經歷”催生了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在之后兩年的全面爆發。
從2006年下半年起,國內一夜之間掀起了建設多晶硅項目的高潮。作為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材料,其價格在電池組件供不應求以及多晶硅當時產能嚴重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一路飆升,從每公斤50美元上漲至2008年10月份的500美元。
并且,由于多晶硅項目投資規模以及產值巨大,對帶動地方GDP極有成效,目前國內除了西藏,其他所有省份都提出過多晶硅的發展規劃,都是千億工程。2008年,中國已經迅速成為世界太陽能電池產量最大的國家。
中國工業報記者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了解到,截至2009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項目已建、在建或擬建的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產能接近6萬噸,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倘若這些產能全部實現,相當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
產能之爭
2009年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指出,要警惕光伏產業多晶硅項目的過熱發展現象,避免重蹈鋼鐵業產能過剩的覆轍。一個月后,38號文件發布。
然而,業內質疑之聲不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2008年中國多晶硅需求是2.5萬噸,實際國內只生產了5000噸,還有80%是進口。
同時,據記者了解,由科技部部長萬鋼親自布置的兩份內部調研報告已經完成。有媒體報道稱,這兩份報告對多晶硅和風電的規劃產能與實際產量進行比較,多組數據并不支撐兩產業過剩的說法。
上述報告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預計多晶硅產量1.7萬噸,市場預計需要消耗3.5萬噸多晶硅,扣掉國內產量,還需要進口1萬噸。所謂的過剩,是統計口徑問題,是規劃過剩。
對此,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認為,盡管目前國產多晶硅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要,還需從國外進口一定數量的多晶硅,但這一現象只是暫時的。從最近情況看,國內多晶硅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盲目投資、產能擴張過快的問題。為了引導多晶硅產業健康發展,避免產業過度競爭,實現節能減排,這次國家將多晶硅也列為產能過剩行業。
他還表示,多晶硅屬于典型的高能耗產業。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達220萬千瓦時/兆瓦,多晶硅電費占生產成本的35%~40%。
目前國內光伏產業沒有大規模啟動,用國產多晶硅生產的太陽能電池98%出口國外,這相當于間接大量出口能源。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行業布局也不合理。由于多晶硅耗電量大,電費占生產成本的比重高,因此,多晶硅項目應建在能源豐富、電價低廉的地方,但新建的項目有相當部分建在能源緊缺、電價較高的華東、華中地區。
技術缺失
盡管國內的多晶硅產業集群已經頗具規模,但令人尷尬的是,國內一直沒有真正核心的多晶硅生產技術,主要是從硅原料轉化為多晶硅這個環節尚未有世界先進的核心技術。
據中電光伏副總經理楊方介紹,目前該公司使用進口多晶硅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國內多晶硅料純度不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純度要求達到6N(99.999%),而一些國內中小型生產廠家的產品純度只有4N~5N(99.9%)。
“生產成本是人家的三倍,但質量不及人家三分之一”,晶奧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明倫曾經這樣評價國內的多晶硅總體生產狀況。
同時,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盡管新能源過剩被一些人批為‘偽命題’,但不能不承認,太陽能多晶硅狂熱投資的背后,是行業準入門檻過低,導致產業低水平、低技術的重復建設。實際上,新能源的投資機會覆蓋了整條產業鏈,但有的環節技術要求很高,國內很少有企業能夠涉足,甚至有的環節目前仍然是空白。這種產業鏈投資極不均衡的現象,亟待通過技術研發的加強來加以改善。”
他指出,不論是業內所認為的“結構性過剩”、“階段性過剩”,還是“規劃過剩”、“相對過剩”,都不能掩蓋新能源部分環節投資過熱的事實。而這種短期內集中對個別領域的透支性開發,必然會導致其投資價值迅速降低。光伏產業中的多晶硅表現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