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0-02-25 09: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峰
物聯網離百姓還有多遠?帶著疑問,本報記者采訪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峰。
●沒有應用是因為想象力不夠
記者:您從事物聯網研究大概多久了?據您了解,現在物聯網的研究達到一個什么程度了?離大規模的應用還有多遠?
趙峰: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當時不叫物聯網或者傳感網,而叫微傳感器。
我們微軟研究院幾年前做了一套系統,把世界上很多的傳感器連在一起,建了一個“傳感的萬維網”,你在上面可以看到澳大利亞大堡礁,澳大利亞政府在水下放了傳感器,檢測水當中的含鹽量、溫度等信息,因為大堡礁受環境影響很大,只要溫度變化0.5度,很多魚就不來了,另外珊瑚生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個萬維傳感器網我們從2005年就開始做了,而且現在是公開的,全世界搞科研、做實驗、特別是與環境檢測有關的人員,都可以把數據上傳上去,可以分享給整個學術界。
如同互聯網,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互聯網會有這么多的應用。物聯網也是如此,它其實才剛剛開始?,F在應用還不多是我們想象力不夠。
不過,物聯網的核心技術,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處于研究和開發階段,離大規模應用還有不小距離。
物聯網大規模的應用,主要看消費者是否能承認它的可行性,是否能運用物聯網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質量。如果消費者不能接受的話,就不會產生一個可持續性的產業鏈。
●橫在物聯網應用前的三座山
記者:您覺得物聯網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問題出在哪兒?對于消費者來講,如果它的技術成熟的話,應該是很樂意去使用的。
趙峰:真正的一種產品或者科研的成果,若要使消費者接受的話,一定要解決消費者非常迫切的問題或者能夠促使消費者想做的東西能夠做得更好一點。
為什么我判斷物聯網的規模應用還很遠?從物聯網的組成來分析,物理世界的物品需要一個虛擬“身份證”,才能跟互聯網對應起來,再者需要能夠傳輸物品信息的傳感器,最后就是互聯網。因此,物聯網如要規模化應用還需翻過三座山。
第一座山就是如要實現世界物聯,就須布置大量傳感器,因此,傳感器微型化、低成本化的問題必須攻克?,F在伯克利大學已經做出像沙粒一樣大小的傳感器,叫智能灰塵。這樣就可以把它嵌在物體里,變成物體當中的一部分,類似于現在我們包裝里面的條形碼一樣。但是如果一個需要100塊錢的話,幾百萬個、幾億個就不得了,所以成本一定要低,每個最好只是幾元、幾分甚至更低。
第二座山就是網絡技術上的挑戰。因為每個傳感器是分開的,如果只是一個點,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有把點聯成網,和互聯網連在一起,才是有用的。而且這種網絡技術和互聯網的技術又完全不一樣,要求非常靈活輕便,因為這些傳感器都是非常小的節點。此外,還有一個頭疼的問題,如果網絡技術解決不好就會很快耗盡電池。
第三座山就是怎么去及時處理海量感知信息,世界上這么多傳感器都連在網上,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海量的數據,怎么存儲,怎么歸類,怎么處理,才能讓大家檢索時,可以非常快地獲取所需。如何提供數據檢索,把原始傳感數據提升到信息,從信息提升到知識,這些問題才是最大的挑戰。
三十多年前,互聯網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運用互聯網在幾個比較大的大學之間互相交流、傳送研究成果。當時互聯網的帶寬非常窄,但是后來很多人開始用了,大家開始傳圖像和視頻,工業界也發現這需要布很多的光纖,建很多的網站……物聯網要向前發展的話,也同樣如此。找到好的應用,真正可以解決使用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才能返過來推進技術的發展。
●未來十年,中國能夠領先
記者:在互聯網時代,中國扮演著追趕者的形象,將來在物聯網領域,中國會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趙峰:國內有很多單位在做基礎研究,也做了挺久,而且中國在應用方面有一個優勢,像環境、節能、綠色等方面在中國應用的機會比其他地方更快,而且范圍更大。這就是為什么手機等移動設備在亞洲比在北美用戶更多,而且更新速度更快,因為我們的消費者數量更多。我覺得,中國在今后十年當中能夠領先,特別是可能在應用領域中最先突破。
此外,標準化也很重要?,F在標準還在形成過程中,因為大家在探索和試驗,如果過早地定標準的話,反而會限制一些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