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0-02-23 16:30 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者語:在氣候變化對人類影響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中國政府已向世界作出鄭重承諾,將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最近,本報記者在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地采訪,深刻感受到了“低碳”浪潮的涌動。
“低碳”從“世博”出發
在上海世博園內,綿延一公里的“世界軸”儼然已成為一條“低碳環保示范走廊”。足球場大小、喇叭狀開口的“陽光谷”相當吸引眼球,它上采陽光,下蓄雨水;主題館、世博會演藝中心等多所場館的外墻已種植大面積的綠化植物;園區內主題館、中國館、世博中心、演藝中心等主要場館設施以及部分國家的自建館,在屋頂和玻璃幕墻上都安裝了太陽能電池……
“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理念之一,上海市市長韓正表示,上海將以籌辦世博會為契機,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努力實現上海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發展低碳經濟,創建低碳示范城市,上海擬先建設實踐區,并爭取在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取得質的發展。上海將打造崇明島、臨港新城、虹橋樞紐三大實踐區。三個實踐區將根據自身特點探索低碳路徑:崇明島建立低碳生態實踐區;臨港新城建立低碳發展實踐區;而虹橋樞紐則將建立低碳商務實踐區。
上海有關部門針對低碳經濟模式下的上海轉型發展提出了新路徑,對低碳經濟帶動系列產業發展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肖林指出,“十二五”期間,上海要在新機遇中搶占制高點,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所長唐憶文認為,上海發展低碳經濟,除了聚焦三大重點實踐區以外,還應圍繞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與環保產業、綠色金融服務業四大重點產業展開。她強調,產業結構調整是最大的節能減排。
上海低碳項目正形成規模,如京滬高鐵虹橋站6~7兆瓦大型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項目已獲得核準,并開工建設。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是我國第一座海上風電場,上海電氣首臺3.6兆瓦海上風機也將于今年下半年下線。從上海對于低碳經濟的自身定位發展和正在進行的項目來看,無疑風能、光電、地熱資源、建筑節能以及新能源汽車是最有收益的。
打造全國低碳經濟“樣板”
“加快培育低碳產業,壯大低碳裝備制造業,推動低碳技術及產品產業化。編制低碳經濟試點方案,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低碳經濟發展示范區。”這是湖北省省長李鴻忠在日前召開的湖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說的一番話。同時,湖北省明確提出,2010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
據湖北省發改委有關人士介紹,國家發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可能會將一些省市納入國家低碳經濟示范區范圍。首先,擬將武漢城市圈打造成為全國首批“低碳經濟發展實驗區”,實行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產業發展模式,重點推動一批低碳經濟示范工程建設。此外,武漢市將投資千億元建設的青山—陽邏—鄂州大循環經濟示范區,也正準備申報成國家低碳經濟發展試點,圍繞鋼鐵、電力、石化、建材、環保等五大產業,建設低碳經濟類項目200余項,力爭在后年使武漢重化工區域整體能耗降低23%,污染物排放指標至少降10%。
湖北省經信委主任歐陽萬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湖北能夠搶占發展低碳經濟的先機,因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和條件較好:一是武漢城市圈逐步成為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域;二是具有發展低碳經濟產業的基礎;三是發展空間較為充足;四是科教人才優勢明顯。
據悉,在推進綠色生產、發展低碳經濟方面,2010年武漢市將著力推進青山、東西湖、陽邏等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構建跨區域的大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創建15家循環型企業和清潔生產示范企業,新建10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點。同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社區建設中水回用系統,加快建設“兩型社會”沿江集中展示區。
五大低碳產業雛形初顯
在履行社會責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重慶起步較早。從2003年以來,重慶市人大、市政府就頒布了《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方案》、《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綱要》、《重慶市節約能源條例》、《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等26個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的重要政策法規和規劃,為促進重慶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目前,重慶已經初步建立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框架。到2020年,該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降低40%以上。同時,低碳經濟也將被納入重慶“十二五”規劃,為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定下標準。
據重慶市發改委生態與環保處負責人介紹,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節能降耗是“十一五”以來重慶正在積極落實的重點工作。目前,全市非燃煤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0%以上,建設投用了垃圾焚燒發電廠、農村沼氣等生活物質能源及風力發電項目。
重慶市發展的五大低碳產業雛形已經初步顯現,形成了以重鋼集團三峰科技、遠達環保為代表的垃圾焚燒發電和煙氣脫硫治理產業;以長安集團和恒通公司為龍頭的混合動力汽車及變速箱等配套產業;以海裝公司為龍頭企業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以大全等為龍頭的高純硅材料生產產業;以四聯集團等為代表的LED元器件和燈具產業集群。
重慶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在于注重與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相結合,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培育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體制創新、發展低碳經濟的能力建設等6個方面。
重慶市發改委透露,圍繞發展低碳經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性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是關鍵。重慶市將以物流、金融、軟件信息、科技研發、創意、商貿、旅游為重點,加快服務業發展,將電子信息產業培育為重慶市第一支柱產業,形成年產8000萬臺筆記本電腦的完整IT產業鏈,打造重慶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加工基地。
據介紹,重慶市將著手搭建市級低碳經濟投資平臺,規劃建設低碳生態城和靜脈產業園,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工作。
來自政協委員的聲音
“建設西部經濟高地,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日前成了來成都參加四川“兩會”的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他們紛紛獻計獻策,提案大都圍繞低碳經濟,產生了較大反響。
劉建明委員指出,四川單位GDP能耗在2008年時,比全國高25%,是北京的一倍以上,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實施。根據四川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可分別從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各選一個市(州)有組織地開展低碳經濟發展試點,在低碳產品生產、碳交易市場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等方面進行探索。四川還應建立低碳產業示范園,重點將鋼鐵、化工、水泥等高能耗、重污染產業集中在示范園進行低碳示范性發展,實行土地、稅收等系統優惠政策扶持,嚴格實行低碳園區環保準入制度,實行獨立的低碳生產方式和考核指標體系,實行末位淘汰退出機制。
四川省社科院院長侯水平明確提出,全球性碳交易的需求催生了碳交易所的誕生,溫室氣體排放權期貨已經成為發展最快的新興金融產品之一。在這種形勢下,成都應設立中國碳交易所。成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設立碳交易所,需打造零碳成都,要把成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以及節能減排目標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