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0-02-24 08:30 來源:電氣中國
編者語:2009年的夏天比往年更熱了;冬天也比往年來得更冷了。無論寒冬酷暑,電力似乎更進一步地影響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對于電力工業而言,2009年是難捱的一年。這一年里,金融危機的陰霾從年初籠罩至今,前半年電力需求低迷,電煤矛盾集中爆發,發電企業面臨結構轉型陣痛,電力企業虧損嚴重,水電開發遭遇環評風暴……
每個人都會許下新年愿望和期許,希望2010年會有新的變化。《電氣中國》,為大家帶來了2010年電氣行業的十個猜想——也許,有些真的會發生,也許,有些真的只是也許……
猜想一:漲聲不斷,通脹即將來臨
回顧:煤價、電價、水價、物價、房地產……回顧過去的2009年,最為牽動人心的是各種物資每一次的價格上揚。在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復蘇和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新一輪的通脹即將來臨。
近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舉被很多機構解讀為政策轉向緊縮的信號,加之近期統計局公布數據,去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更加重了市場對于通脹已經來臨的判斷,加息之類的傳言不絕于耳……
看點: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都認為今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將是“溫和通脹”,CPI全年升幅不會超過2%。但如此一致的預期,卻很可能成為最大變數。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已經出現明顯的“資產通脹”,實體經濟當中,CPI同比由負轉正,通脹苗頭已經出現。
不久前,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對記者表示,2010年中國的CPI通脹率其實有很大的浮動空間,只要農產品[14.59 -2.34%]和住宅相關的消費價格漲幅大一些,今年的CPI超過4%,達到5%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過剩風波和關鍵技術缺失的隱疾下,究竟電力設備在通脹中表現如何呢?
猜想二:搭乘低碳“快車”,新能源“剎不住”?
回顧: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后, 中國已向世界作出減排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大量事實表明,電力設備市場已向清潔能源設備制造轉型。2009年4月9日,東方電氣[42.40 0.47%]發布了2008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受電力需求放緩影響,企業2009年下半年新增訂單同比大幅下滑,尤其是火電訂單大幅萎縮。
這一情況印證了此前業界的普遍猜測。事實上,上海電氣[8.89 -1.44%]、哈電集團、東方電氣這三家國內最大的火電設備制造廠商,2009年的新增訂單情況都不容樂觀,火電設備市場遇冷。
看點:由于火電投資高峰期已過,2010年火電設備產銷量將繼續出現萎縮。水電設備與電機產品因下游需求增速趨于平穩(5%左右),銷量不會出現明顯增加。火電設備需求萎縮,為風電、核電等新能源領域的裝備發展創造了條件,新能源設備將在2010年內盡顯商機。
風電與核電投資增速有望分別達到70%和60%以上,較為可觀。
為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我國需大規模發展替代能源產業(主要包括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未來10年風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的結構占比將大幅上升。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政策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新能源相關產業大有可為,將帶動相關設備的大發展。
猜想三:特高壓“三槍”還能拍出電力設備多少“驚奇”
回顧:2009年1月16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通過試運行,正式投運。該工程的投運標志著我國在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核心技術和設備國產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5月份舉行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宣布,我國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壓輸電核心技術,預計到2020年我國對特高壓的總投資將超過6000億元。特高壓電網項目將為國內輸配電企業的崛起提供難得的機遇。
看點:2010年,特高壓設備仍值得期待。輸變電設備需求較為樂觀,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及遠距離輸配電方面的大力投資,使得特高壓輸電建設投入加快。受益于特高壓輸配電方面具有產品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仍可以保持較快和穩定的增長。
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標準的確立為國內的電力設備制造商設立了準入門檻,并提供了技術方向引導。在此技術標準的引導下,國內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將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遠期規劃,在未來15年內,圍繞大型水電和煤電基地的開發,以及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中國的特高壓線路預計將達到10~15條,總投資將高達4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將達到2500億元左右。
猜想四:設備“智能心”,智能電網建設提前爆發?
回顧:2009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發展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從此進入人們視野。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和加速了我國機械工業轉型的步伐,電氣行業也不例外。電氣行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目標還包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而調整電源結構,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方面。智能電網的誕生為調整電源結構指明了新的方向。
智能電網對設備要求很高,傳統設備無法支撐智能電網。因此,傳統電力設備怎樣適應智能電網的建設要求,如何優化升級是目前的重要課題。這將為我們帶來無法預計的自主創新空間。
看點:智能電網建設是未來電網建設的方向。新技術總會帶來新的產品需求。在我國,早有設備廠商瞄上了這一未來新興市場。智能電網的建設帶動國內電力設備發展的序幕已經拉開。
電力行業主要分為電網端與電源端兩部分,2010年電網端的發展重點基于智能電網的加速建設,而電源端的側重點則是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具體來看,高等級的變壓器、隔離開關、斷路器、電容器、互感器、自控設備,風電整機及相關基礎件,核島、常規島及配套輔助設備需求量將明顯增加。
猜想五:核電躍進,技術裝備開始自力更生?
回顧: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供應形勢日趨嚴峻。在沉寂了20年后,2009年,世界核電產業進入復蘇期。據悉,未來10年,美國擬增加6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法國計劃更新目前運行的58臺核電機組;印度規劃核電裝機容量提高近1800萬千瓦;而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有可能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保守估計,僅國內需求,就將帶來4000億元的建設總投資、2000億元的設備投資、數百億元的核電用輸變電設備投資。國內眾多的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也開始紛紛進軍核電設備領域。
看點:輸配電企業進軍核電,帶來兩個疑問。一是核電市場是否會擠占輸配電市場的供貨空間?二是輸配電設備質量能否進一步提高?
核電的發展,離不開設計國產化和建立自己的核電技術標準。對于這些進軍核電的輸配電設備制造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它們不但要提供產品,還要以核電產品的安全、可靠、先進為基礎來進一步帶動常規輸變電產品的研發和市場體系,提升技術管理水平,最終提升常規輸變電設備質量。
設備制造廠商產能飽和是當前影響電網建設進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短期內,核電產品的訂單很有可能會導致本已飽和的制造任務更加繁重。雖然制造廠家會根據工期情況,盡力合理安排,但一旦有突發事件,仍可能措手不及。從長遠看,部分廠家會因此進一步擴充產能,這對未來緩解輸變電設備制造的緊張情況會有好處。
猜想六:經濟復蘇,出口或成黑馬?
回顧:電力設備企業“走出去”的外部環境愈加復雜。翻開我國電力設備2009年出口年度數據,可以看到的是在金融危機壓力下我國電力設備出口糟糕的成績。然而進入2010年,在整個世界經濟復蘇的大環境下,中國電力[1.91 -1.04%]設備制造似乎看到了出口回暖的跡象。
看點:近期“中國內地從日韓進口”、FDI、貿易預收款等三大出口先行指標出現大幅反轉。這三大先行指標一直是進出口貿易的晴雨表。2008年下半年這三指標大幅下滑,隨后進出口貿易出現連續數月的兩位數負增長。三大先行指標反轉將是未來中國內地出口出現大幅增長的重要征兆。中銀國際董事、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日前表示,2010年出口可能恢復95%,對經濟增長速度會是正的貢獻。商務部副部長鐘山也表示,2010年我國進出口實現恢復性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在目前絕大多數國內主流預測均不看好出口的情況下,出口或將強勢崛起,成為2010年經濟增長的“黑馬”。
猜想七:國產化率70%取消,風電設備亂世將起?
回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1月12日對外確認,中國已取消有關“風電項目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規定”。這意味著,在經過5年的“培育期”后,中國風電設備商產業將步入競爭白熱化的階段。
[page_break]
看點:這項執行了5年的政策成為歷史之后,受到沖擊最大的將是國內的整機裝配廠家,因為其享受的補貼將被取消,但對于單純的零部件生產企業不會有很大影響。
短期內勢必會對國內風電企業造成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缺乏技術創新、產品相對落后的企業來講,特許權的取消意味著它們將直接面對外資風電巨頭的沖擊,而中國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長遠看,特許權的取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將使得落后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緩解我國的風電設備企業嚴重盲目跟風的現狀,客觀上對國內風電設備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是一大促進。同時,限制的取消也將加快國內風電設備行業兼并重組的步伐。
未來,無論競爭來自海外還是國內,新一輪的技術、價格競爭將在所難免。我們認為,競爭的直接結果是價格下降,在符合一定標準的情況下,當然成本越低越好,這也是中國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
2010,風電設備市場,風云將起。
猜想八:減排形勢嚴峻,能源稅開征?
回顧:迄今為止國內最權威的一個關于能源稅的研究報告即將于近日出爐。
這份名為《中國能源稅體系設計和實施方案研究》的報告,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共同完成。
方案最終對能源稅的定義是一種消費稅,即向能源消費者征收的與能源使用有關的稅。因為能源消費者過于分散,因此能源稅將采用由能源生產企業代繳的方式。征稅對象為能源生產企業,如煤炭、石油、電力、天然氣行業。進口能源則在海關代征。
研究表明,征收能源稅對未來能源需求的抑制作用非常明顯。2010年,假設稅率為50元/噸標煤,則能源需求下降6.3%,約節能1.26億噸標煤。到2030年稅率為120元/噸標煤時,能源需求將下降16.2%,約節能4億噸標煤。
看點:隨著中國越來越嚴峻的能源形勢和減排壓力,能源稅的開征看來為時不遠。據目前了解,初步設計每噸標準煤征收70~100元能源稅,大概3~4年后執行。能源稅方案出臺后,首先受到沖擊的將是高耗能行業。該稅能否順利開征?火電、鋼材能否逆勢轉型?多少技術落后企業將面臨淘汰?能源稅牽一發動全身。
猜想九:易降難升,2010價格決定市場?
回顧:這場經濟寒冬給了企業一個修煉內功的機會,各家紛紛在憂患意識下開始優化內部結構和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可以說,2009年是員工們過得比較辛苦的一年,也是供貨商們利潤賺的比較少的一年。
看點:2010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經濟應該會繼續的緩步復蘇,但是,有些事,一旦過去了就不再會回來——嘗到降成本甜頭的企業,哪里會傻到再次回到從前?因此,2010年注定是成本繼續降低,利潤繼續攤薄的一年,誰能在價格上取勝,誰就是市場的主人。
經濟學的普遍真理告訴我們:當我們分不清東西的好壞時,就買最便宜的。
猜想十:并購后遺癥,國網收購戰風云再起
回顧:2009年歲末熱議的一個新聞就是國網收購許繼、平高。這意味著整個輸變電行業乃至整個裝備制造市場,都會發生連鎖的反應。智利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可能在日本引發一場龍卷風。而這一次,這波動的起源,就已是一場風暴。
作為輸變電領域的領軍企業,許繼、平高一直積極為國內輸變電技術的發展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此次北電解體,在收購的買家中,就有中國企業的身影。當然,由于各種商業因素,還有更多的非商業因素,中國通信企業海外收購往往困難重重。但相信隨著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大環境的改變,華為、中興們在海外的收購戰,會有插旗奪陣的一天。
看點:這條新聞一經報道,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業內外強烈反響,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而更多的則是擔憂。這中間不乏專家學者,更不乏企業人士,他們大都質疑,國網這個具有天然壟斷性質的電網公司,一旦將自己的指揮棒指向輸變電制造業,將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結合國網提出的建設“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大背景,似乎不難理解其進軍輸變電制造業之舉了。利弊暫且不表,此處看點在于,今年究竟還有哪一家輸變電企業能成為國網并購的“幸運兒”? 2010,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