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0-02-04 10:3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孫柏林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承擔,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將為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提供不竭的動力。——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孫柏林
2009第五屆CIIF•MM•新自動化論壇是以“自動化跨入低碳經濟新時代”為主題而召開的。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一些國家(如中國、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各國)到底應該如何發展,應該怎么生活?當前,由于氣候異常而引發的全球發展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人類的頭等的重大政治問題!“碳政治”已經成為新型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必然趨勢。經濟與政治從來是密不可分的,對于我國而言,堅持政治和經濟的辯證統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要求。既然,氣候異常引發了頭等的重大政治問題,從而圍繞著這一問題,人們追根求源,看到了氣候的實質是能源,換句話說,氣候與能源是一雙孿生兄弟!如果說要解決好氣候變化的問題,就必須從改變傳統能源入手去解決!現實中,全球各國從政界到商界,再到民間,正在掀起一場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革命”。
2009年10月17日,第六屆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召開。著名城市專家、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在峰會上提出,當前低碳經濟潮流方興未艾,北京已經具備建立世界級低碳示范城市的條件,“十二五”期間應率先在全國建設低碳城市。
他認為,“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應結合“十二五”規劃盡早制定北京中長期低碳發展規劃和北京低碳發展路線圖,確立今后各發展階段推進低碳發展的目標、途徑和工作重點,明確一系列重點支持的優先領域和重大項目,為低碳發展提供指導。當前世界經濟進入了“低碳時代”,低碳經濟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低碳城市提上政府議事日程,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繼工業化、信息化之后又一劃時代革命。
面對低碳革命的風暴來襲,使目前正在進入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找到了與世界發展潮流實現良性對接的途徑——即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推動中國在本世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低碳發展作為全新的國民經濟增長的方式與人民生活的確方式。
世界著名的“麥肯錫國際咨詢公司”在其2009年9月份的“麥肯錫季刊”上,發表了該公司麥肯錫倫敦分公司董事Nick Hoffman和該分公司副董事James Twining兩人聯合署名的文章:“從低碳經濟中盈利”。他們在文章里面明確指出:“幾乎無人注意到,有一個主題已從看似遙不可及的事情迅速發展為清晰可辨的機遇:向低碳經濟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行動將導致產業和金融資源發生巨大的變化。為了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CO2)的排放,消費者、企業、各行各業,甚至整個國家都將不得不放棄建立在碳排放基礎上的現有的‘高碳’式消費方式,而轉向新的、污染較小的‘低碳’替代方式。為了資助減排項目和建設相關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新的產業將會應運而生,其規模將遠遠超過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初創企業。”
“麥肯錫季刊”2009年10月2日的最新信息通信里面,就大力推薦“迎接低碳時代”的文章。如“從低碳經濟中盈利”等。
有意思的事是,2009年11月2日,胡潤百富還首次發布了“胡潤低碳富豪榜”。根據“2009胡潤低碳財富榜”,玖龍紙業的張茵家族以330億元人民幣位居第一。
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更是企業發展的新亮點!
根據以上情況,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低碳經濟是世界發展趨勢
近年來,各國首腦講話、政府文件以及世界主流媒體頻頻使用“低碳經濟”這一新詞匯。“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經濟示范區”、“碳生產力”和“碳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新詞也應運而生。這標志著“低碳經濟”已經正在成為世界發展的新趨勢。
自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協議書》國際社會開始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率先在政府文件上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以來,發展低碳經濟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低碳經濟與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2008年6月5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確立了“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這一嶄新主題,又一次表達了全世界步入低碳經濟之路的愿望。當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給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致辭題目就是“全力邁向低碳經濟”!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流的戰略選擇。低碳經濟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近年來,各國政府都在以實際行動將發展低碳經濟付諸實踐。歐美等發達國家更是走在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前列。在政策上,英美等國紛紛采取鼓勵低碳能源開發和使用的政策。例如,英國引入了氣候變化稅、碳排放貿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美國通過能源法案,對風能、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項目實行減免稅收、貸款擔保和經費支持。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德國規劃,2020年國內低碳產業要超過其汽車產業。日本憑借其長期積累的能源效率和技術優勢,以及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擁有的雄厚技術,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個低碳社會。
低碳經濟是國家提倡重點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多次在國際上的重要場合提出低碳經濟的問題。例如,2007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APEC會議上,在短短的一篇的講話中,就講到了四個“碳”字:“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再如,在2009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講話”中指出:“今后,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于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視。因而,我們說低碳經濟是當前國家提倡的重點。
2009年9月2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全國“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加快起草“十二五”規劃,并于明年上半年拿出框架,下半年拿出草案。
發改委主任張平在會上指出,“十二五”規劃編制要突出體現“統籌兼顧、創新驅動、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原則。該會議確定了擴大內需、發展綠色和低碳經濟等八大重點內容。其中,第五項就是要通過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處于“高碳消耗”狀態,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和建材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就使中國成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長期以來,中國是被迫采用傳統能源來發展經濟。
據了解,2006年,我國的CO2排放總量達62.3億t,占全球CO2排放的23%,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其中新增排放占全球新增排放的2/3。2007年,我國的CO2排放總量達67.2億t,比美國高出14%,占全球CO2排放的24%(美國占21%、歐盟15國占12%、印度占8%、俄羅斯占6%)。因此作為世界上CO2氣體最大排放國的中國和美國,美國已經發表聲明打算發展新能源,積極參與氣候變化談判,這就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目前,我國CO2排放量已經躍居全球首位,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深,未來我國碳排放的壓力將逐漸加大。
[page_break]
發展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07年,中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并成立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案領導小組,減少碳排放逐漸上升為一項國家決策在全國推行。伴隨著氣候變化議題政治色彩的不斷加重,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談判中主導全球低碳革命發展的意圖越來越明顯,中國已經在積極思索如何開創適合自身的低碳發展戰略,以搶占低碳革命發展的制高點,避免在全球談判中為發達國家所左右。
近年來,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發展低碳經濟、推進低碳科技創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特別是2009年8月27日出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要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透露,我國將研究制訂《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范,試行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在特定區域或行業內探索性開展碳排放交易。有關專家最近也建議,應在全國選擇10個城市、100個企業、10000個家庭作為低碳經濟試點,取得經驗后在全國推廣。這充分表明低碳經濟的“中國式”路徑已逐漸清晰。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構建低碳社會已成為中國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方針。事實上,中國參與低碳革命的熱情,已經貫穿于政府、企業,乃至全民的實際行動中,并開始取得一系列成效。
此外,專家指出,在國際社會高度重視低碳經濟的條件下,中國面臨著一定的潛在優勢,主要有減排空間大、減排成本低和技術合作潛力大。
低碳經濟是企業轉型亮點
英國節碳基金在一份名為《氣候變化:掀起商界革命》的報告中說:“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正使全球加速步入低碳經濟時代,這其中蘊含著重大商機。”節碳基金行政總裁TomDelay表示,“企業的未來將大幅取決于它們對氣候變化的準備是否充分,這將決定公司所面臨的是創造大額利潤還是蒙受巨大損失。”也就是說,對于準備充分、主動出擊、具前瞻性的企業而言,最高可把企業價值提升80%;而定位不準且因循守舊的企業,將會面臨價值摧毀、慘遭淘汰的巨大風險。據TomDelay介紹,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公司看到了低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有1/3的公司對所面臨的巨大風險視而不見,這就意味著發展低碳經濟與排斥低碳經濟之間約有1萬億美元的價值波動幅度。誰的經濟更低碳,誰就有占領新市場和出賣碳排放指標取利的優勢。換言之,低碳經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毫無疑問,發展低碳經濟,對于產業轉型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亟需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而這背后,則意味著需要變換一種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專家估計,中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特別是碳交易市場前景廣闊,近年來的每年交易金額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2008年的市場價值是600億歐元,2012年有望達到1500億美元。因此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將為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提供不竭的動力。專家認為:“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低碳經濟區將成為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范區、未來中國大規模經濟轉型的實驗地。而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此外,由于公眾將節能減排的領頭羊企業視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企業也因此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這種聲譽將帶來潛在的商機以及品牌溢價。再就是,消費者的人心所歸,全球的消費者更青睞那些能夠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這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可能出現新的模式,這將迫使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在2009年6月19日開幕的“亞太低碳經濟論壇2009中國峰會”上,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有關負責人提出,我國將繼續從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三方面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將研究制訂《關于發展碳經濟的指導意見》,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范。發展低碳經濟已不僅僅是一種必須,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規模上促進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問題。這是由于,世界商業版圖和游戲規則將又一次被改寫。
因而,想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內外企業,必須重視低碳經濟在全壽命周期(技術-設計-生產-產品-運輸-貯藏-回收等環節)的發展,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都有一個低碳經濟下面臨的挑戰問題。聰明的企業善于抓住機遇,轉變生產方式,走在前面,將被動變為主動。利用社會發展理念的變革作為企業加速發展的動力。努力搶占低碳經濟的制高點。對于企業應當在考慮企業發展的戰略時,考慮企業如何制定“低碳戰略”,并力求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趨勢同步增長。
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趨勢,是人類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安全挑戰的必由之路。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將會有多種選擇;而且發展低碳經濟也會有多重制約的;另外,從更為辯證的角度去考慮,“可以變壞事為好事”,因為CO2的應用可以是多方面的(如中和鹽堿地、用于保鮮等)。
發展低碳經濟是適合中國發展的具體國情,既能擺脫對碳基燃料的過分依賴,減輕高油價的壓力,實現經濟轉型;又能保持適度、快速的經濟增長。因此,專家建議我們除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之外,還應當加上一條,就是建設氣候變化適應型社會。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使得中國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010年1月,“低碳中國論壇”首屆年會將在北京舉行,此次大會的宗旨是“發展低碳經濟 共建低碳中國。”大會為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產業科技的發展,促進新經驗、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推廣,對中國境內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首批10個“低碳中國貢獻城市”、10個“最具競爭力的低碳產業基地(城市)”以及相關企業、技術產品項目等進行重點表彰和集中宣傳展示。各種圍繞“低碳經濟”的會議與論壇將會不斷出現。這都將會給“低碳經濟”時代的自動化技術帶來進一步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