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09-01-09 10:06 來源:計算機世界
編者語:山東省不僅是“中國農業第一大省”,也是中國的工業強省之一。有數字為證,2007年,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為25887.7億元。別看這個數值很高,這當中有一半的貢獻來自第二產業,即紡織、建材、冶金、造紙、化工等行業。這些行業又同時是高能耗行業,在GDP占全省一半的同時,能耗也占到88%。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粗放、資源消耗較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山東省的經濟發展。
記者來到山東省調查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有生產第一輛重型汽車的中國重汽,有老企業濟南二機床集團,還有老字號企業濟南鋼鐵集團,通過對這些企業的調查走訪,第一線的記者發現: 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挑戰,作為傳統產業大省,兩化融合為山東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產業結構由“硬”變“軟”提供了重要途徑。
智能銷售網絡
在走訪山東省的企業時,記者發現,提高產品銷售網絡的智能化水平是體現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式。
中國重汽這些年的銷售直線上升。這家企業的前身是濟南汽車制造總廠。1960年,這里創造了一個歷史,第一輛重型汽車——黃河牌JN150八噸載貨汽車的試制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2001年,新重汽成立,重型汽車產銷量從2000年的3800輛增長到2007年的突破10萬輛,市場占有率從2000年的4%增長到2007年的21%。2007年全年產銷重型汽車10萬多輛,位居全國重卡行業之首。
“這樣的成績要歸功于中國重汽近年來一直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中國重汽執行董事王善坡表示。
中國重汽的營銷網絡分布在全國各地,并且條件各不相同,不適合采用傳統的計算機管理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重汽利用GPS全球定位技術、GPRS移動通信技術、RFID智能標簽技術、互聯網網絡系統、車載專用設備,結合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地圖技術等,建立了“車輛銷售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和“送車系統”,應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物流管理水平,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每輛車下生產線之前,我們都在駕駛室外粘貼了具有信息存儲功能的智能標簽,并在車輛下線時使用手持設備把車輛的基本信息寫入智能標簽。經過質檢、入庫、出庫等環節,在車輛出廠前使用手持設備把車輛的保修卡號、合格證號等信息寫入智能標簽。”王善坡介紹。
在車輛的銷售環節,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分公司、4S店、經銷商和改裝廠則使用“物流管理手持機”來完成接車、盤庫、交付等操作,然后掃描車輛上的智能標簽,車輛所在的經緯度信息、時間信息、經銷商信息、車輛信息等,通過移動通信的方式直接傳輸到集團管理中心,無需計算機和因特網的支持,操作簡單,方便使用。
為了實時監控來自生產廠、分公司、經銷商等的各種信息,管理中心以電子地圖的方式直觀查詢,及時、準確地對車輛進行監控。同時,系統還實現了各分公司和經銷商的庫存管理。
通過“車輛銷售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和“送車系統”,中國重汽的盤庫操作均由經銷商自己完成,分公司無需派人操作。并實現了在1小時之內把全國各經銷商庫存全部盤點,對車輛物流的監控由2~15天縮短到幾秒鐘,且能夠保證完全正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準確度和管理水平。
中國重汽年產重型汽車目前已達10萬輛份,營銷網絡迅速擴大,已延伸至全國各地和海外市場。“這種業務的復雜性和規模化,決定了重汽的銷售業務必須甩掉賬表,走信息化管理的道路。”王善坡表示。
“軟化”產品
產品信息化是直接體現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產品中應用信息技術,使產品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可以提高產品智能化的比重,進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國內市場迅速與國際接軌,中國機床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技術發展的逐步升級,使通過單純的技術引進,獲得核心技術的空間也越來越少。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并勝出,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要挑戰國際頂尖企業的壟斷地位,打造國際一流機床企業,就迫切要求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濟南二機床集團(下稱濟二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盧建生表示,基于三維的設計、分析、加工一體化技術一直是濟南二機床研究應用的目標。
作為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一個重要方面,濟二集團高度重視企業信息化建設,特別是近幾年,國內外訂單的增加,使企業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
2006年,濟二集團購置了SOLIDWORKS三維軟件系統,配置了滿足一個設計小組的三維設計軟硬件環境,選擇了幾個壓力機產品和典型部件進行三維設計、仿真分析一體化應用,基本上達到了應用目標。2007年,濟二集團與UG公司進行合作,使用UG三維軟件設計了奧運福娃三維模型,同時生成加工程序代碼,并使用濟二集團自己生產的數控機床進行加工,實現了設計、加工的一體化應用技術。
“目前,集團公司領導層已經把三維設計的全面實施和應用,提到了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并正在進行著詳細的調研和論證過程。”盧建生透露,在濟二集團的五階段信息化規劃中,2009年規劃與實施數控機床網絡環境,改造數控機床網絡接口,把數控設備連入PLM系統,構建設計、工藝、加工一體化應用的網絡環境; 并開發與實施工藝信息管理系統,拓展PLM系統的應用功能,實現設計、工藝、加工一體化應用。
“柔性”生產
當前,裝備制造業正呈現智能、柔性、精密、綠色和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發展,技術含量成為競爭取勝的關鍵。
在記者走訪中,山東省的企業,無論是離散型生產企業還是流程型生產企業,規模較大的企業均采用了生產過程控制系統,有的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通過生產過程數字化,企業的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有效提升了在該產業中的競爭優勢。
濟鋼集團的生產運營一體化管理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對傳統觀念、粗放的管理模式的挑戰。”濟鋼集團副總經理徐有芳認為,對企業來說,信息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相互依存、共同提升,這是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原則和必由之路。
濟鋼是1958年建廠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經過50年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已成為產品以中板、中厚板、熱軋薄板、冷軋薄板為主的國內精品板材基地。
在信息化推進戰略實施8年來,濟鋼結合自身實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利用信息技術,積極探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之路,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進程。“如今,信息化已經滲透到財務、銷售、采購、生產等越來越多的業務范圍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各個領域,濟鋼以信息化為脈絡的科學、精準、高效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徐有芳如是說。
2006年,低速增長使中國鋼鐵業進入“先進淘汰落后”的階段,國內鋼鐵企業在品種、質量和服務上都激烈競爭。濟鋼集團是行業內信息化武裝生產的先行者。
早在2005年,濟鋼就開始采取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式,在主要產品生產線實施建設MES系統,并先后建成了三煉鋼-中厚板MES系統、冷軋產線MES系統、三煉鋼-熱軋MES系統。這三條核心產線MES系統的開發投運,使濟鋼形成了以ERP、MES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產銷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覆蓋了濟鋼從訂單、生產計劃、作業計劃、產成品入出庫和發貨管理的全部業務流程,伴隨著業務流,實現了產品質量自動設計、自動判定及質保書的自動查詢,從而實現了產銷業務流程的優化和高效,為濟鋼扁平化生產組織管理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MES的實施內容,是冶金企業信息化建設產銷銜接的關鍵環節。”徐有芳表示,MES的核心是建立了以客戶訂單驅動生產的敏捷制造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產銷一體化。濟鋼的MES系統,則真正實現了生產運營一體化管理。
首先,基本解決了產銷矛盾。基于產線管理的思想,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訂單生產模式,提高了承接個性化訂單和實現大規模定制生產的能力,達成產銷配合。其次,改變了生產指揮模式。從ERP系統接收訂單、計劃下達到生產和裝運發貨,按照扁平化的模式,建立了貫穿全過程的一體化生產計劃指揮體系。第三,實現了全過程質量管理。實現了數字化的在線過程質量控制和管理,構筑了高效的質量判定系統。特別是三煉鋼-中厚板MES的基于PDCA循環的質量管理及質量自動判定,成為國內鋼鐵行業質量管理創新的亮點。
“自己動手” 定制開發
“信息化‘富有富的搞法,窮有窮的搞法’,不一定靠國外引進。”這是濟鋼集團信息化部門的一句名言。濟鋼有280人的信息化隊伍,大部分的信息化工作都由自己的隊伍完成,并且水平很高。
“自己動手”的觀念起源于濟鋼最初考慮實施ERP系統的時候。那時,濟鋼內部就選擇套件還是定制開發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和論證,并最后決定選擇套件。“我們的目標不是為了開發軟件,而是利用軟件系統實現企業的信息化,重點在于‘用’。”徐有芳表示。
定制開發的困難可想而知,濟鋼不僅要靠自己的力量理清流程,而且開發人員流動大,系統的延續性很差。“當時我們認為,通過實施ERP,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要。”
濟鋼的ERP項目通過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管理平臺,并充分結合鋼鐵行業的實際情況,對采購、庫存、財務、成本、生產、質量、銷售和設備管理等生產經營核心環節的管理流程進行了梳理、優化和變革。
系統上線后,濟鋼的生產經營過程控制得到了強化,業務流程有效精簡,生產運營效率大幅提高,實現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合同兌現率,產品交貨期和交貨精度、庫存周轉天數、采購結算時間等指標都大大優化,管理費用和庫存資金占用顯著降低。同時,集團各業務范圍190多個績效考核指標全部從系統中提取,為生產運營績效管理提供了客觀、有效的依據。
接著,濟鋼以ERP為依托,還建立了企業數字化質量管理體系,應用于ERP、MES、計質量系統中,實現了從銷售到生產的全過程產品質量設計、質量過程控制和質量結果自動判定,應用范圍涵蓋了公司所有品種和規格,在生產質量控制、設計、判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ERP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濟鋼的生產經營管理帶來全新的變革。它不僅為濟鋼從全局的角度分析企業生產運行提供了全面的數據支撐,而且也為濟鋼戰略決策層面的企業管理提供了科學手段。
鏈接
中國重汽的定制開發
自己動手,定制開發軟件平臺仿佛成為大企業的通用作法。中國重汽在生產管理方面也是采用自主開發的方式,開發了ERM.sinotruk(中國重汽版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包括生產管理系統、集團版物資管理系統、整車質量檔案管理系統、整車庫存管理系統、總成生產管理系統及商務平臺等核心模塊,對企業的全部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并實施全面管理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生產管理系統通過對整車生產全過程的控制管理,從接到客戶訂單開始,對訂單進行維護,按照訂單配置制定預排產計劃,形成要貨指令,同時,采集從車身上線到整車入庫全過程的時間和相關信息。
集團版物資管理系統則通過采購管理、計劃管理、倉儲管理、質量管理等模塊的結合,銜接好生產中的各個環節,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 整車質量檔案管理系統,通過條碼技術維護整車質量檔案的系統,為售后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整車庫存管理系統是對整車進、銷、存進行管理。
商務平臺則是重汽集團公司向配套供應商提出要貨信息、向4S店網上銷售配件的綜合B2B網上交易系統,將傳統的要貨方式和配件銷售流程實現電子化和數字化。(王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