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一五"期間將擴大科技計劃對外開放的范圍
http://m.sharifulalam.com 2006-12-01 15:48 來源:國家科學技術部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30日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的范圍,除涉及國家安全或特殊要求外,都應積極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
徐冠華表示,無論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專項,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都應積極進行國際科技合作。
徐冠華表示,在拓展合作領域方面,還要擴大地方、部門和行業科技計劃的對外開放程度;擴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促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科技合作,擴大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對外合作與交流;積極促進學術團體、民間科技組織與國外科技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擴大對外交流的網絡和渠道;擴大科技人員的對外交流,有效地開展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
徐冠華表示,要加大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發,將重點任務納入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中,合理分享知識產權及研發成果;重點扶持中外合作研發機構的建立,包括共建企業研發機構,創建一批聯合研發基地;擴大技術輸出和技術轉移,促進技術及產品的出口,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啟動并組織實施好由我國主導的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鼓勵我國科技人員到國際組織任職,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我國將大力吸引世界頂尖科技人才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30日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凝聚和吸引頂尖科技人才。
據科技部統計,僅“十五”期間,來華工作和交流的海外科技人員超過27萬人次,其中世界知名科學家的數量呈快速增長勢頭。
徐冠華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可以用關稅、非關稅壁壘等手段保護本國的產品,控制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但人才流動是無法控制的。在人才問題上,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全力創造一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環境,吸收世界優秀人才參與我國的創新活動。
徐冠華表示,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中,要把引進高水平人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所急需的國際頂尖人才資源,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各種途徑,鼓勵他們以合作研究或學術交流、人員培養以及工作任職等多種形式與我國合作;要引進更多的活躍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戰略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促進國內重點研發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和華人回國創業、為國服務。
徐冠華說,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努力在較短時間內培養一支躋身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學家隊伍。要建立與科學領先國家之間長效的人員交流機制,有計劃地支持我國科學家參與重要的國際和區域組織,鼓勵在華舉辦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專題研討會,提高我國科學家參與高水平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增強我國科技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我國將積極參與、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30日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或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分享國際最新科技成果。
近年來,我國參與、主持了一系列國際或區域的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我國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參與到世界科學研究前沿,在互惠互利的平臺上及時分享世界先進科研成果。
2006年,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正式啟動,這是第一個由中國政府倡議制定的國際大科學工程研究計劃,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普遍關注和積極響應。
徐冠華今天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一些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具備了與國際同行平等對話、深化合作的良好基礎。“十一五”期間,我國要通過深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在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合作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幅度提高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為科技工作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
他表示,要進一步加大我國參與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的宏觀協調力度,建立對大科學研究項目國際合作的管理與評估機制,確保必要和穩定的政府投入,繼續做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的組織實施。
他說,要以實施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為突破,鼓勵我國科學家和科研機構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的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最大限度發揮中方作用,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將實施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30日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實施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徐冠華表示,要實現《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重要任務和目標,既要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也要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要按照“以我為主、互利共贏”的原則,緊密圍繞《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專項、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把握國際科技合作戰略重點,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科技部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重點合作領域包括:
——以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為優先合作重點,為解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提供支撐。
——以保障食品安全、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重點,以生物技術合作為突破口,全面加強相關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
——圍繞產業升級,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促進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等的發展,提高重大裝備和產品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促進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的國際合作,在我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重點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
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將力爭實現五大轉變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30日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將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的重點任務,力爭實現五個方面的重大轉變。
這五個重大轉變分別是:
——在戰略目標上,要從一般性國際科技合作,向以《規劃綱要》為指南、以需求為導向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轉變。要圍繞《規劃綱要》確立的重點任務,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結合國家各類科技計劃的需求,確定國際科技合作的重點領域與國別,努力開拓合作渠道,增強對外合作的針對性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有效性,使國際科技合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合作方式上,要從注重項目合作向整體推進“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戰略轉變。要切實改變以往重項目合作、輕資源集成和人才培養的現象,通過構建“項目——人才——基地”三位一體、相互依托、互為促進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實現國家、部門、地方、企業等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高效集成,實現國際科技合作與區域創新體系乃至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效銜接。
——在合作內容上,要從一般的技術引進向“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轉變。要在更加廣闊的層面上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引國外知名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研人員與國內同行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開展合作研究。要支持我國科學家走向國際舞臺,增強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在合作主體上,要從以政府和科研機構為主,向政府引導、多方共同參與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轉變。要強化政府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宏觀管理和服務職能,形成政府搭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主體充分發揮作用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
——在任務確立上,要從自下而上的立項機制,向以《規劃綱要》為導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項機制戰略轉變。要針對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目標聚焦不夠、資源較為分散的弊端,加強國家科技計劃間、部門間以及部門與地方間的統籌協調,以需求為導向,集成有限資源,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我國建立5個海外科技園 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搭建平臺
記者從30日在京舉行的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國已在新加坡、美國馬里蘭、英國劍橋和曼徹斯特、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建立了5個海外科技園,以便為企業和科研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搭建有效平臺。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表示,目前國際科技合作正成為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途徑和先導力量。以聯想、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信息通信企業,以海爾、科龍、TCL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制造企業,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與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聯合研發等形式,及時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不斷獲取新的技術優勢和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
“實踐證明,國際科技合作已成為這些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不斷進取的重要法寶。”徐冠華表示,“十一五”期間,將充分發揮現有海外科技園區的橋頭堡作用,為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開拓海外市場搭建政策咨詢、投融資和信息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