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5-07-10 11:23 來源:中國工業報
我國提升綜合國力為的是實實在在服務中國人民,也將為全球發展不斷創造新的機遇。“十四五”時期,我國遇到的困難問題比預計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預期的要好。“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建設者、見證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前進的道路上任何時候都會有困難挑戰,但是難不倒我們、更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說。
7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鄭柵潔認為,經過“十四五”這五年,我國制度優勢更加鞏固、創新活力更加強勁、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十四五”必將在中國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四五”五年歷程中,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不僅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而且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大幅躍升,可謂是“風雨兼程見彩虹”。在“十四五”規劃制定的各項主要指標中,我國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取得了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鄭柵潔認為,一部五年規劃史就是一部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記錄著新中國一路走來的艱辛與輝煌,集中體現了“中國之治”的成功之道。因此,我國編制實施五年規劃:一是注重發揮制度優勢。二是注重做到守正創新。三是注重凝聚社會合力。四是注重保持戰略定力。展望未來,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國都將堅定不移地辦好自己的事,扎扎實實提升綜合國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十五五”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
我國綜合國力“突飛猛進”
“十四五”即將收官。鄭柵潔介紹,回顧“十四五”,我國綜合國力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首先看經濟實力。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預計2025年可以達到140萬億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也相當于我國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三個省經濟總量的總和,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經濟總量,實體經濟根基越來越強。同時,我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類似的“第一”“最大”“最多”還有很多。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第二看創新能力。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感越來越強。我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硬核產品”層出不窮,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比如“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中有“5個加速”。第一是研發投入加速增長。第二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第三是新興產業加速壯大。第四是人才創新活力加速迸發。第五是中國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過去幾年,我國有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統、有了賦能千行百業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機器人,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實現,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于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總和。
第三看軟實力。我國發展全球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我國開展治國理政交流,學習借鑒中國方案、中國經驗。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國家版本館、國家檔案館、國家文化公園等賡續中華歷史文脈,網劇、網文、網游等文化“新三樣”在海外影響甚廣;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明顯上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共同繁榮之路;大力推進自主開放、單邊開放,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大至47國,“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2024年外國旅客入境量增長96%。
第四看抗沖擊能力。我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生產實現“21連豐”,2024年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在大食物觀的引領下,谷物、肉類、花生、蔬菜、茶葉、水果等產量位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力保障14億多人的用能需求;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底氣更足;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不斷提高。
我國基建不斷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
“十四五”時期,我國基建不斷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撐起了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也托起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盼。鄭柵潔介紹,我國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強,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寬帶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快遞網點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托起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便利生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我國人均GDP剛超過1.3萬美元,要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須保持一定的投資強度。經過四年多扎實推進,我國102項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重大成效,預計2025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規劃目標,可以用“五個新”來概括。
一是基礎設施構筑經濟循環“新支撐”。貴陽至南寧高鐵、和田至若羌鐵路、中老鐵路、成都天府機場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川藏鐵路、平陸運河等重大工程穩步建設,全國約90%縣級行政中心實現30分鐘上高速,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覆蓋率達到97%,為暢通國際國內大循環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是科技攻關賦能經濟發展“新活力”。新技術讓傳統基礎設施煥發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國港口平均每小時吞吐3.8萬個標準箱、比2020年提高26%,作業時效領跑全球。我國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號”火星車首次登陸火星;“嫦娥5號”帶回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共享研究;“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高溫、1066秒的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
三是生態建設創造美麗中國“新奇跡”。“技術增活力,綠色添動力”,講的是基礎設施體系更加智能綠色,最典型的就是“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綠進沙退;科爾沁、渾善達克流動沙地殲滅戰有力阻遏京津風沙源;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00多公里阻沙防護帶構筑起“綠色長城”;黃河“幾字灣”沙漠腹地陜西860萬畝毛烏素沙漠已得到全面治理,并建成國家森林城市。
四是民生項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質”。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面覆蓋中西部等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省份,推動707家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能力,加快實現“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新增學生宿舍床位超50萬張,支持“雙一流”高校本科擴招。支持208萬戶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超過170萬人次殘疾兒童接受康復救助,“一老一小”保障更有溫度。
五是安全工程筑牢國家安全“新基座”。我國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救援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加強。同時,四大油氣戰略通道持續完善,全國水庫總庫容達萬億立方米、大壩數量全球第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比如,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深中通道等設計壽命都長達百年以上;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扛得住17級臺風、9級地震;我國已建成44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另有4條正在建設,電網不僅規模大、覆蓋廣,而且堅強可靠,“十四五”以來我國沒有發生過重大電力安全事故。
李春臨強調,“國之重器扛得住地動山搖、經得起百年風雨”,講的是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安全可靠。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強化部門協同、央地聯動,確保102項重大工程圓滿收官。同時,科學謀劃“十五五”重大工程項目,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