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06-11-24 12:02 來源:中國工業報
“市場經濟+強有力的政府干預”,這種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被稱之為“亞太模式”。盡管有經濟學家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評價政府主導市場經濟的經驗和教訓,然而國際經濟界普遍認為采用“亞太模式”是戰后亞太地區一些國家和地區高速成長的關鍵因素。例如:日本政府通商產業省在戰后的機械工業振興運動、電子工業振興運動、大規模集成電路攻關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韓國的迅速崛起,也被看成是“亞太模式”的范例。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記者采訪中不斷有企業的高管提到韓國和日本的經驗。然而對于中國能否復制韓國和日本的經驗,記者則多多少少有一點擔心。不必說政府改革的滯后,單是用戶的惰性,就足以讓振興裝備制造業體現的國家意志大打折扣。
記得有國外學者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談到過用戶的惰性,指出被現有的成規模的用戶惰性所牽制,有可能使我們喪失突破性的技術機會。
那么,什么叫用戶的惰性呢?
首先,當用戶接受某一套產品技術,認可自己選擇的合理性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心理惰性。
其次,用戶認可自己已經熟悉的產品技術,對轉而使用其他的陌生技術經常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
第三,成規模的現有用戶群體能夠構成一種現成的社會輿論基礎,加強他們的彼此認同。
很顯然,所有這些用戶的惰性,在我們大企業用戶的身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尤以恐懼心理為甚。因為這些企業對使用進口的儀器儀表形成依賴性,所以對轉而使用國產的儀器儀表產生恐懼,也就有了怕丟掉烏紗帽、怕被抓起來坐牢。
惟其如此,與其他的行業相比較,儀器儀表的市場進入門檻顯得更高一些,首臺首套的難度顯得更大一些。以自控裝置為例,所謂首臺首套不是指價格幾十萬元或幾百萬元人民幣的一兩個裝置或輔助裝置,而是價格五六千萬美元、全廠性的幾十個裝置。在用戶的惰性積重難返的情況下,用戶可以象征性地讓國內的企業制造一兩個輔助裝置,而主要裝置仍然選購進口。于是,所謂首臺首套變成了一種點綴,裝備制造企業連門檻都沒有邁進,更不要說登堂入室了。
怎樣克服用戶的惰性呢?首當其沖的是改造我們的學習觀念。傳統的觀念認為最好的學習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而現代的觀念認為最好的學習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顯而易見的是,使用國產裝備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思維”。
當然,僅僅改造我們的學習觀念還不夠,還要改變我們的政策,還要提出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解決方案,使這種用戶惰性的生存空間得到最大的壓縮。換言之,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不能雷聲大雨點小,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階段 。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