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2-06-11 15:19 來源:前瞻網
導讀:我國工業軟件2011年市場規模達到616.34億元,但目前,我國重大戰略工程采購的都是國外產品系統,這使我國工業控制系統中埋藏安全隱患。專家建議,對工業控制領域的外國產品,應建立我國自己的安全認證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日前表示,由于缺乏高端自動化軟件,我國工業精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加大高端工業軟件研發投入力度及加快其產業化進程,是促進我國工業轉型的重要一環。
但是目前,我國重大戰略工程采購的都是國外產品系統,將在我國工業控制系統中埋藏安全隱患。專家建議,對工業控制領域的外國產品,應建立我國自己的安全認證體系。
部分國產工業軟件有競爭力
國產生產管理類軟件對SAP和Oracle產品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
據浙江大學副校長褚健教授介紹,工業軟件大致分為5類,第一類是支持工業企業產品研發的軟件,例如CAD,第二類是生產管理類的ERP軟件,第三類是控制設備進行加工和生產的控制類軟件,第四類是工業企業間協同生產的協同集成類軟件,第五類是嵌入式工業軟件。
當前,我國工業軟件產品門類已經比較齊全。據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杜京哲介紹,我國工業軟件已經覆蓋汽車、工程機械、航空航天、電子、家電、國防軍工、裝備行業等多個領域,具備了一定的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和服務支持能力。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我國工業軟件2011年市場規模達到616.3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7.9%。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聯盟副秘書長王威表示,生產管理類軟件中國內的用友、金蝶等研發的產品對SAP和Oracle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展開競爭。而生產控制類軟件在國內發展得也不錯。
在先進控制領域,褚健指出,先進控制類軟件對于生產過程中控制的精度和穩定性十分重要。例如柳州化學工業集團采用了國產先進控制系統后,煤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0.5個百分點,殘渣碳含量降低了1個百分點,同時噸煤產氣量提高,而噸氨煤耗降低了1個百分點,總體則提升了煤氣爐在間歇制氣、富氧連續制氣工況下操作的平穩性。
采用國外產品有安全隱患
我國很多戰略性大工程采購的都是國外的產品,在工業控制系統中埋藏了安全隱患。
雖然我國的工業軟件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存在的問題仍很多。
高端工業軟件市場國際廠商占主導地位的現實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據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副主任劉法旺介紹,高端的SCADA數據采集和監視市場91%以上是國外的,DCS分散型數字控制系統70%是國外的,PR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93%是國外的。而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其他很多大的戰略性工程,采購的都是國外的產品系統。這些國外產品,則在我國工業控制系統中埋藏了安全隱患。
柴天佑認為,應該重視幾個對工業控制、精度、智能等非常關鍵的軟件,例如仿真與流程模擬軟件、自動化專用軟件。仿真與流程模擬軟件主要通過仿真和流程模擬,使工藝優化、生產優化和控制力優化。自動化專用軟件是實現自動化算法的軟件,而自動化算法則是工業自動化技術的核心。
柴天佑舉例說,幾個特殊行業的自動化軟件,比如磨礦過程的模擬和優化,專門由澳大利亞公司提供;電弧爐的預測和過程控制軟件專門由德國公司提供。只有應用了專業化軟件,這些系統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而美國處在高端自動化軟件的領先地位。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大多數高端自動化軟件由美國公司研發,我國企業則大多購買的是他們的高端軟件,這種引進產生了不少問題。柴天佑舉例,我國很多煉鋼企業引用的一種模型控制軟件,按照工藝的要求用靜態的方法設定運行,而工業條件一旦變化,這個軟件就不太好用了。
國外產品進中國需認證
對于工業控制領域外國產品占主導的情況,應該建立我國自己的安全認證體系。
柴天佑表示,高端自動化軟件是以建模、先進控制、優化算法為核心,在提升產品的質量、效益和降耗上有明顯效益,而且高端軟件的附加值也相當高,例如一套加熱爐的模型軟件至少上百萬美元。因此,需要加大對高端自動化核心算法及軟件的持續科研投入,建立研發、應用、產業化密切合作、長期專注發展高端自動軟件的機制。
劉法旺則建議,對于工業控制領域的外國產品占市場主導地位的情況,應該建立我國自己的安全認證體系。目前國際安全認證基本由外國公司控制,國外的產品進入中國沒有任何障礙,而國內的產品需要認證的時候又有很多限制。所以,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技術規范,有自己的認證體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楊海成則認為,過去長期強調軟件在工業中的應用,實際上是把軟件和工業看成兩張皮,正因此,軟件既沒有在工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工業部門也沒有把IT和軟件開發當做它業務的核心支撐。
實際上,工業軟件的內涵非常豐富,應該從專業化構建的角度理解工業軟件。楊海成解釋,比如一個PDM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如果沒有豐富的專業構建、大量的知識構建和數據庫,就不可能支撐它們的研發。因此,必須融合專業化、知識化的構建和工業管理流程,建立對工業能力形成支撐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