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
http://m.sharifulalam.com 2006-07-31 14:27 來源:中國工業報
7月21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做好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提出了六點要求。在談到“要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時,胡錦濤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很顯然,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與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關系,十分密切。
眾所周知,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10.9%,固定投資增長29.8%,信貸規模達到了全年計劃的90%,其中第二季度GDP增長達11.3%,為十年來最高水平。這一組上半年出爐的經濟數據,顯示出經濟過熱的現象仍未消除。
何以如此?有專家指出,包括內外收支不平衡在內的中國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最深刻的根源還在于增長模式問題。
正是因為存在這個“最深刻的根源”,所以盡管中國人民銀行7月21日宣布再次收縮商業銀行的銀根,從8月15日起,除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外,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均上調0.5個百分點---這距離上一次(7月5日)上調準備金率僅16天,但仍然有輿論認為,目前銀行流動性過剩已經很嚴重,采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正是因為存在這個“最深刻的根源”,所以盡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建議未來擇機加息,甚至有人斷言投資過熱真正的原因是低利率政策,當前利率維持低位是人為的降低資金成本,因此必須采取加息才能夠起到作用。但仍然有輿論認為,現在美聯儲加息周期已近尾聲,如果在美元不加息的情況下人民幣加息,無疑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使外匯占款進一步增多,反而有可能促使投資、信貸增長更加過熱。
正是因為存在這個"最深刻的根源",所以盡管國家有關部委連續出臺多項政策調控房地產,但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7695億元,房屋的銷售價格指數仍然上漲了5.6%。
正是因為存在這個“最深刻的根源”,所以盡管國家一再強調擴大內需的方針,但“十一五”開局和地方換屆等非經濟因素也成為拉動上半年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所有這些都表明,當前的宏觀形勢呈現出十分復雜的局面。已經出臺的一些宏觀調控措施,大都是治標的而不是標本兼治的。換句話說,宏觀調控的體系還不夠完善,一個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形成。正如專家所言,調整利率、匯率等問題雖然可以在短期內使問題得到緩解,但從長期來說,如果不能改變增長模式,中國的經濟問題很難解決。
這是因為,我國傳統的增長模式主要靠資本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而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帶來的后果是,投資不斷增加,產能不斷增加,但最終消費是萎縮的。雖然“十一五”規劃提出一定要轉變增長方式,但轉變增長方式的問題并沒有從理論上和政策上根本解決。這是因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說起來容易,可是做起來很難。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會影響現在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所以,不改革體制,轉變增長方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宏觀調控的一些具體措施就會與調控目標背道而馳。
惟其如此,正像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要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只有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才能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