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導調控 用市場方式化解產能過剩
http://m.sharifulalam.com 2006-07-13 11:30 來源:中國工業報
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出現的新問題,盡管社會各界對產能過剩的認識存在差異,但對解決產能過剩基本達成共識,其對策建議主要有四個方面:依靠市場本身的約束,加以適當的宏觀調控;繼續適度抑制供給擴張,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短期需要宏觀經濟政策,長期依靠制度建設;推進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
依靠市場本身約束加以適當宏觀調控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指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國家,產能是行業協會或大量微觀企業而非政府重點關注的指標。但對于正處于市場化轉型的中國而言,政府職能還沒有徹底轉變,大量國有資產需要政府指導和調控,產業結構調整仍是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及時公布有關信息,監測行業供求關系變化,提出相應的政策操作建議。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政府職能的實質性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將由市場自發調節。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用市場的方式化解產能,解決問題的時間會長一些,但代價小。因為企業會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對市場的預期更成熟,不再只預期一兩年的行情,而是看整個行業產品的周期。政府宏觀調控也要發生變化,比如通過微調與政策引導調控,逐漸形成一些機制解決產能過剩,這樣的代價就會小一些。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產能過剩應該由市場調節供求均衡,市場會自然淘汰過剩產能,價格和利潤會去平衡供求。她指出,政府的宏觀調控并非是行政干預,如果政府行政干預市場,獲利的一定是國有企業。她以最近出臺的關于鋼鐵行業集中度的規定為例,認為這種行政干預非但不能使低效率的過剩產能退場,反而可能引發國有鋼鐵企業為了提升集中度而開始新一輪大肆擴產,最終只是迫使民營企業退出市場。如果國有企業的過剩產能和銀行的壞賬最后由政府埋單,那么過剩產能就會變成嚴重的經濟問題。
適度抑制供給擴張積極擴大消費需求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小廣建議采取“供需相反調節政策”,即一方面繼續適度抑制供給擴張,另一方面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使供給與消費形成良性循環。具體地說,就是在增量上,大力控制一般性產品的生產,鼓勵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對于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從土地和信貸上嚴格把住閘門,迫使其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對于還沒有形成產量的產能,通過企業自身的調控,比如一些企業聯合,采取限產的措施,抑制或放緩產出的增長。對于落后的產能(行業中高耗能、高污染和技術落后的生產力),可以通過立法進行淘汰。在擴大需求方面,他認為主要是擴大內需,重點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加強公共品供給,以擴大消費。
莊健更傾向于用“擴大需求,消化過剩產能”解決問題。他所指的需求是“最終消費需求”,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啟動農民消費和農村市場;二是適度提高公務員工資,保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三是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并提高水平,積極探索新時期城鄉扶貧的方式方法,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城鄉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
左小蕾認為,啟動內需、啟動農村消費是吸收過剩產能的途徑,但不能為了解決過剩產能而實施一些強行消費的政策,要從增加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入手。
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首席經濟師梁優彩建議,在拉動消費時,著重拉動邊際消費傾向,政府通過有效的轉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資,使他們的消費預期和收入預期有所變化,促進消費的增長。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擴大消費需求不在于創造普通消費需求,而在于創造能夠吸納大量過剩產品的有效需求。他所指的有效需求是住宅和汽車消費,因為近兩年的投資高潮主要集中在這幾個領域,造成的過剩也是在這幾個領域。他建議,進一步解放住房和汽車的需求,來吸納這些過剩的產品。
短期需要宏觀政策長期依靠制度建設
陳東琪認為,解決產能過剩需要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實際上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設,依靠機制。要把政策效果落實到機制的形成上來,使企業更具成本收益意識,更具自我調節能力。這樣,以后再發生周期性過剩的時候,代價就會小一些。
左小蕾認為,在目前的體制下,要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市場化的體制改革是根本。她強調,正確的宏觀政策非常重要,政策不對,不但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產能過剩。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防止過剩產能在短期內惡化,進而導致經濟嚴重下滑的重要手段。她認為,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和體制下,加大政府投資和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良策妙方。
她建議,財政政策保持穩健,特別在那些容易制造政績的行業,在那些已經產生巨大過剩產能的行業,嚴格控制以各種名目改頭換面的項目投資。要嚴格控制利用“十一五”規劃中關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變相大上快上無益于改善農村設施的工程。貨幣政策從宏觀層面適當控制貨幣總量,更多利用利率工具,用市場化的方法進行積極的信貸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產能,避免產能的過度釋放。出口產業要減少貿易摩擦,要進行制度性的完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建議,用金融杠桿緩解產能過剩,形成市場化的、更為靈活有效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更好地識別風險,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對風險進行定價,推動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從而推動投資的健康增長。同時,改革投融資體制,放松對于壟斷行業的管制,理順價格關系。
還有專家提出了建立對破產企業實施救助的辦法和機制,包括對下崗職工進行培訓、給予信息引導等,幫助解決銀行借款呆壞賬問題。
推進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
陳東琪認為,中國以后的經濟增長要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賴原材料和資源的投入。要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創造更大的產能,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他建議,對于新進入的企業,在配置安排、組織生產的時候,給予一個選擇導向。如在稅收門檻、融資條件等方面提供行業性便利,引導新企業進入更多依賴于人力資本而非自然資源的、科技含量更高的領域。對于已經進入的企業,可以進行產品選擇、技術流程選擇,或者選擇重組并購。傳統產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走集中化道路,企業通過市場手段自己去進行產業集中,而不能僅僅由政府去搞人為的產業集中。同時,企業自身要進行技術、產品和流程方面的創新。
有學者認為,產能過剩時期是服務業發展的良機。在產能過剩情況下,資金會急于尋找出路,企業會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政府也會為鼓勵就業而愿意資助就業能力強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直接帶來的后果可能是制造業、服務業的繁榮。他們建議,政策資源應大力支持“產能不足”的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保證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