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視角
View of media
早在2008年,臺達就開始探討校企合作。作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首批合作企業,臺達發揮自身在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通過校企雙方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新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共育卓越工程創新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
共育卓越工程創新人才
中教全媒體:
2018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行新工科建設,為未來產業和行業發展培養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您怎么看待先進科技企業在其中的推動作用?
陳敏仁:
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引領力量,是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創新人才,而其核心點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而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向來就密不可分,新工科背景下更加如此。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先進科技企業應當發揮自身的行業優勢,通過校企雙方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新工科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企業通過加強與高校的溝通互動,進一步明確學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以及學科布局等方面的發展定位和辦學目標,更加有利于在畢業生就業和社會需求的問題上尋找到更多契合點,對自身招募到合適的人才也非常有幫助。
臺達在幫助制造企業向綠色、智能、低碳方向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工程實踐人才的不足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缺乏,這也是我們積極推行校企合作事業的重要原因。
中教全媒體:
在新工科背景下,臺達是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與高校間協同育人的?
陳敏仁:
針對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環節,臺達結合集團現有的資源進行有效對接。比如,專業建設、師資培訓、實驗室共建、技術講座、大賽、認證、實習、就業推薦等。

為適應人才培養需求,我們認為協助教師達到能力提升是首要任務。作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首批合作企業,我們在持續開展針對教師的培訓和研討會,也會將臺達的技術和解決方案錄成課程,每周一課,提供老師們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同時,每兩年我們會把臺達最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集成在展車上,開去大學校園,讓學科知識與前沿技術及時對接。
其次,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階段,我們會安排工程師進課堂,作為學生的“校外導師”,與校內任課老師一起幫助學生完成專業的學習。
中教全媒體:
請您介紹一下臺達多年來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果?
陳敏仁:
臺達通過與高校聯合共建臺達工業自動化實訓中心的方式,將臺達多年在業界不斷精進的技術和經驗,轉變為專業教學的平臺,讓老師和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工業領域的技術和應用技能。截止目前,已有約40所高校,在使用與臺達聯合共建的實訓平臺教學。

除此之外,我們還通過舉辦競賽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希望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自動化知識的熱情。截止目前,大約有超過5000名師生在此項目中受益。
緊扣綠色智造發展方向
為人才培育貢獻臺達力量
中教全媒體:
如何更好地實現企業用人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精準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此您有哪些觀點?
陳敏仁:
“臺達杯”國際高校綠色智造大賽,就是讓高校與企業用人有效對接的方式之一。我們透過此活動,讓高校學生更清楚企業的需求與未來的發展,讓企業找到優秀的人才。

校企專題合作與提供工作實習機會,也是讓學校與企業無縫接軌很好的做法。過去幾年臺達跟國內多所高校合作,將企業需要的先進技術,由臺達工程師與學校一起進行研究,加快理論與應用落地。
中教全媒體:
據了解,“臺達杯”國際高校綠色智造大賽自2014年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七屆,每屆主題與制造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您認為“臺達杯”賽事活動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哪些作用?新一屆“臺達杯”在比賽形式和主題設置方面將會有哪些特點?
陳敏仁:
“臺達杯”就是高校自動化教育與智能制造大環境協同發展的最佳成果。學生通過參加比賽,有了實際操作動手的機會,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真正地相結合,檢驗知識,快速成長。

臺達作為全球工業自動化與智能制造廠商,在綠色智能制造、低碳節能方面擁有許多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學生參加“臺達杯”,有助于快速了解和把握產業發展動向,特別是智能制造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步入社會后,可以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當前正在舉辦的第八屆“臺達杯”主題為“發現減碳高手”,分為“節能設備”、“綠色制造”、“綠色生活”三個立題方向,緊扣綠色智造發展方向及 “雙碳”目標,參賽學生需設計具有實際應用意義和應用背景、能夠結合智能制造應用發展趨勢且對教學內容具有引導作用的綠色、節能、低碳、智能的方案。
中教全媒體:
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面,臺達未來有哪些發展目標和規劃?
陳敏仁:
緊扣綠色智造的發展方向,如這次“臺達杯”的三個方向,節能設備、綠色智能與綠色生活是我們未來校企合作的目標,這不僅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藍海,也是臺達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使命。

我們會基于此方向,擴大校企專題合作題目。基于與高校長期合作的目標,深化校企合作,我們開始評估在重點高校成立研發中心,工程師駐點在高校,達成企業高新技術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雙贏局面。
|